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把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2:56 生活报

  本报记者 丁宁

  随着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压力的增加,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据我省某高校对一个学年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约有17%%的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而这其中,一些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生涯规划,遇到难题和烦恼爱钻牛角尖,应对问题有时偏执、消极

,上网成瘾严重干扰正常学习生活等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6日,在哈市召开的中国心理咨询发展峰会上,国内外心理咨询界的专家、学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分别就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①心理训练告别孤僻

  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多学生突然进入到高校集体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感到很不适应,部分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表现出了不愿与人交往、沟通的特点。在哈某高校中,一名女同学告诉记者,刚到大学时父母就告诫她在外生活要小心,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说话,遇到什么事更不要让自己吃亏。因此在父母的教诲下,这名女同学在班级里总是表现出一副冷面孔,从不主动和身边人打招呼、聊天。在寝室里,自己买来的食物从不分给其他同学吃;寝室同学的朋友来寝室做客、聊天,她也从不参与;有时同学遇到困难寻求帮助,她也总是搪塞过去,甚至置之不理。这样时间长了,她就渐渐脱离了班集体,很多同学都不再愿意主动与其交流,这让越来越孤僻的她特别苦恼。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教授杨德森认为,这名女同学的实例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的一个典型表现。他说,在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以及长期以来受其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性格因素等诸多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这部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交往间的生活技能训练,是治疗其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杨教授举例说,在中南大学的学生生活技能训练活动中,老师将几十名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由每一小组成员相互握手,再请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请参加活动的学生互相在纸条上写下对他人的印象,包括对方的性别、年龄、爱好等。此时学生间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很快便可以呈现出来:有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其他同学几十条信息,而有的人,对其他人的了解,却仅仅停留在二三条比较浅显的信息上。

  杨教授认为,针对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这种人际交往的技能训练让大家互动起来,彼此了解、熟识,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继而建立发展友谊。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内心表达真情实感,与人广泛接触,提高交往技能,并以此来克服部分问题学生的狭隘、自卑、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此外,杨教授建议,也可以在大学生心理教学课堂上开展换位思考、角色(包括各种社会角色)扮演以及分手(恋人分手)训练等活动内容,选择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从而化解有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

  ②生涯规划摆脱厌学

  高校新生刚刚告别了紧张繁忙的高中生活,突然间进入到需要自主计划学习、自我管束的生活状态,常常感到比较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抱怨道,因为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当初首选,所以也说不清自己在所学专业上是不是能有所发展,甚至连自己未来究竟想做些什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而进入大学后缺乏来自自身的进取动力,有时感到无所事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日本立正大学教授、日本心理咨询学会会长松原达哉认为,日本大学生与中国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性。他分析说,大学生厌学,主要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主动力。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上大学,更理想的目标是上一所名牌大学,这一目标支持学生寒窗苦读很多年。然而,一旦考上大学,绝大多数学生立刻感到失去奋斗的目标,精神松懈下来,继而感到失落、迷茫、无所事事,对学习失去兴趣。松原建议,对于产生厌学情绪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新的生活学习的目标,并辅导学生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

  针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这样一种现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缘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对自我的生涯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刚刚走出校园的高校毕业生,有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顺利前行,而有些学生刚走出校门就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后者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地了解自我,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生涯规划,因而首先输在了大学的起跑线上。

  岳晓东说,在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他总结出了两条:即5%%理论和投资理论。岳晓东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他的一名学生在还没有进入大学前就给自己设定考上大学后,要出国继续留学深造的目标。而出国留学深造需要有比较好的英语功底、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学习成绩优良等诸多必要条件。这名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在高中及大学阶段,一直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勤奋努力,并且积极向一些学术期刊投稿、发表文章,结果在大学毕业年级申请出国留学时,这名学生凭借着自身非常突出的优势,很顺利地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愿望。岳晓东认为,一分勤奋,一分收获。一个人的成功,有90%%来自自身努力,10%%来自激情和梦想。在大学成长的经历中,不管别人怎么样,如果你给自己设定了考研或者出国留学的目标后,就形成了实现生涯规划的进取动力,其实你只需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几年积累下来的所有收获,很可能会与身边人形成100%%的差别。同时,投资自我,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必不可少。在自己的身上肯于投入时间、经历、资金、激情,努力实现人生的爱好、追求和梦想,必将会有丰厚的回报。

  ③找到希望解除痛苦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情感受挫导致失恋、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业压力大找不到理想工作等等,是很多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而面对诸多压力和烦恼,有的学生可以积极面对、泰然处之;而一小部分学生则表现得非常消极,遇到难处就钻牛角尖,甚至很容易就想到了轻生,对快乐、幸福的生活失去信心。

  针对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认为,很多人都会遇到挫折、压力或者不顺心的事,有的人因此寻死觅活,认为死可以一了百了,不再有痛苦,而且越来越迷信这种谎言。其实,无论学习、情感(失恋)、人际关系、个人的生涯规划等方面都会给人带来现实烦恼,这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必经阶段。但是面对这些烦恼,有些人选择了逃避,想到了自杀。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病理型绝望而选择自杀,而更多有自杀倾向心理的人主要是将个人的痛苦夸大了,属于臆想型绝望。

  据介绍,前不久,在香港大学生中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大概有43%%的大学女生都想过“死”,而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岳晓东说,遇到困难和烦恼,如果释怀可以找到积极的行为和态度面对,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在大学校园里存在自杀倾向的学生,大部分也都是因为爱钻牛角尖,行为比较偏执,无限夸大了个人的精神痛苦,认定自己蒙受的打击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于是便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其实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岳晓东说,所有的自杀行为都来自于个体对生活的绝望。帮助有存在自杀倾向的学生重新找回生存的希望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学生可以自我帮助,也可以依靠他人来帮助。例如,学生可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向好朋友、亲属倾诉心中的苦闷和不满,或者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的主要是因为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受到挫折,随即便认为世界黑暗一片,进而想到了“死”。可是学生们在大学期间遇到的这些压力和问题,其实只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小问题。要帮助大学生摆脱自杀倾向的诱惑,就要帮助他们去找到生命的希望点,这是生活的信念。

  ④戒网瘾需团队训练

  “白天在寝室睡觉,晚上上网打游戏、聊天。为了挤出钱去网吧上网,有的同学一天只吃些方便面、面包凑合。在别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很无聊,可是在他们所痴迷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却玩得悠闲自得。”一名在哈某高校学生小勇向记者透露了班级几名同学上网成瘾的现象。记者在一些高校走访中了解到,类似小勇同学的高校网络痴迷者在大学校园中的确大有人在,而且一些学生因过分迷恋网络,导致逃课、学习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等。另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包括退学、休学)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这些孩子对于网络的依赖比高中生还要厉害。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樊富珉说,目前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网瘾的具体方法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教师教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进行。从具体情况来看,学生接受个体咨询的效果要好一些。在个体心理咨询方式中,学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团体训练即行为介入、干预的方式加以帮助和引导。通过与教师、学生进行访谈等方式,发现生活中有对网络过分依赖倾向的学生,然后针对每个有网瘾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帮助,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其改正不良的网络习惯。在团队训练中,可以采取早晨互相叫醒起床,晚上按时熄灯休息等方式,帮助学生们重新回归到正常的作息时间。

  樊富珉说,目前来看,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的情况也比较多,一些学生家长因此想尽了一切方法希望帮孩子戒掉网瘾。家长可以采用帮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脱离网络等具体措施,但是有些家长采用例如砸电脑等比较极端的方式限制孩子的行为,这种方法很不可取。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