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节过后说“年味”⑤]年味回归:民族自信心提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3:4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究竟什么是“年味”?可能谁都可以说上一句、两句,也可能谁都说不出准确的定义和内涵。

  民俗学家认为,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闹元宵”,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大年的漫长节期正处于农闲时期,这是人们举行祭祀、庆典、狂欢和娱乐的最佳时期,因此,这个节日也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和集中体现。在经济社

会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农耕文明时代已逐渐终结,淡出历史舞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已逐步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快节奏生活所代替,传统过年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抽掉了年节期间多样化的祭祀和庆典活动,“年味”自然变淡了,而过年本身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对传统过大年中多种活动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分辨,寻找出合适的传承途径,使春节过年的民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良性发展。

  市社科联主席陈汉初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春节过大年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代表,是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这个象征团圆、喜庆、和谐的节日,充分反映出中国人爱好和平、追求和谐与美好的民族特质。在国际间交流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从弘扬优良传统的角度出发,应当把过年“国际化”,把春节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一个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之为更多的外国人所接受和喜爱,让世界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和平发展、不想威胁别人的国家,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把中国的传统节俗文化推向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自己的贡献。

  对“年味”浓淡的体味、探寻和思考,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国人对包括节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回归和感情,是一个民族对根文化的膜拜和皈依。

  近年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在增强,出现了许多对传统的“回流”、“回归”现象,如唐装的盛行,民间传统服饰和图案成为时装界的宠儿,中小学教育中对古文的重视,公开祭祀黄帝、炎帝两位始祖以及在对外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推崇等等。对这股“复古”的潮流,陈汉初认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是国力增强和民族自信心提高的表现和必然结果。节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深入挖掘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剔除其中迷信、落后的成分,加入一些现代、时尚、娱乐的元素,让它通俗易懂,能够为现代人和后代所接受,并代代传承下去。他还特别谈到,北方的庙会已经为国内媒体公开报道,那么,潮汕本地的游神赛会是否也能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来看待,而不是单纯视之为迷信呢?游神赛会本身是民间喜怒哀乐的一种表达、一种宣泄,只要转变观念、加强引导,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来加以开发。

  记者还专访了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群勇,他认为传统的节日、文化和礼节、习俗只有一次次地被重演、被强化,才能一次次地被回忆、被传承。“年味”的淡化,原因就在于某些民俗和社会生活节奏已不相适应。春节的习俗,包含有许多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因此,我们过年就不应当只停留在吃喝穿戴等经济消费、物质消费的层面,还应当上升到文化消费的层面,去体验、去参与春节的各种习俗活动,从中去感悟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种种动态的参与和重演之中,使年轻人会更乐于接受和理解春节民俗的意义,从而更主动、更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杨群勇主张,年俗应当承继,年味应再搅浓,“过年文化”这篇文章应再大作下去。像巴西的“狂欢节”就是一个政府主办、全民同庆的节日。对待春节民俗,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民间自发的力量,利用诸如民俗文化节等已有的品牌和基础,让春节成为一次全民狂欢的文化盛宴,让春节不单成为“经济的黄金周”,更成为一次“文化的黄金周”。本报记者钟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