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戴爱莲“新中国舞蹈之母”逝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6:1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祖籍广东新会,用脚尖带领中国人灵魂的飞扬

  “她把整个生命都溶解在她的艺术之中,她的艺术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灵魂的飞扬,中国人民的灵魂的飞扬”。———著名作家刘白羽

  据新华社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

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戴爱莲上世纪30年代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后入尤斯-雷德舞蹈学校学习,1940年回国,先后在重庆歌剧学校、重庆育才学校、上海乐舞学院任教。1946年后把拉班舞谱介绍到中国。1948年,在北京师大体育系、美术学院教授舞蹈课。1949年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副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副院长,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指导、顾问,中国舞协第一届主席、第二至五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拉班舞谱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民盟第二至五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她编有舞剧《和平鸽》、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整理了民间舞《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

  不顾年龄已高,戴爱莲为中国的舞蹈不停奔忙CFP

  

戴爱莲“新中国舞蹈之母”逝世

  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陈列着世界四位杰出女性舞人的肖像艺术品,其中之一便是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的石雕头像。在中国舞蹈界,人们都把戴爱莲尊称为戴先生。在她从英国殖民地回到国内的65年中,用她的脚尖,带领着现代中国的舞蹈从抗战烽火中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戴爱莲是把普通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加工为舞台艺术品的先行者。与此同时,她还以出色的鉴赏力把西方舞蹈的精髓介绍到中国,凭借自身在舞蹈方面的优势,通过毕生的实践,成为了沟通中西舞蹈文化的使者。80多岁高龄时,她仍然奔忙于各国舞蹈界。

  原本姓吴祖籍广东新会

  戴爱莲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戴爱莲原名吴爱兰,英文名爱琳,祖籍广东新会县,算来与新会举人梁启超也该是同乡。其曾祖父到西印度群岛经商谋生时,被同乡称为“阿大”,而在广东客家话里,“大”与“戴”同音,久而久之,吴家竟改姓“戴”了。而戴爱莲14岁时随母亲到伦敦定居后,又将“爱兰”改成“爱莲”,遂沿用至今。

  一本杂志妈妈改变她的一生

  戴爱莲大约11岁时,她的母亲从英国给她带来了一本杂志《舞蹈时代》,里面集中评论了两位世界著名的芭蕾艺术家,一位是安东·道林,一位是阿里西娅·玛科娃。戴爱莲对他们非常崇拜,就写信给他们,向他们索要签名照片作为留念。他们不仅满足了她的要求,并且还答应让她到他们的工作室学习芭蕾舞。1930年,戴爱莲和母亲、姐姐来到英国伦敦,开始了师从道林的异国学艺生涯。之后,她又去了玛丽·兰伯特和克拉斯克-莱恩芭蕾学校。

  一次偶然的机会,年轻的戴爱莲看到了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的演出,被现代舞深深地打动了。戴爱莲大胆提出现代舞蹈与古典芭蕾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学术见解,以期达到互利双赢的新境界。然而,由于当时古典芭蕾与现代舞派之间门户之见甚深,一时难以弥合,老师又深恐她的观点影响其他学生,无奈之下,她被迫退出魏格曼舞蹈工作室。

  1936年,戴爱莲的父亲破产,生活变得十分拮据,戴爱莲靠打扫卫生、在电影里“跑龙套”、做服装模特儿等维持生计。

  回到香港宋庆龄做她的主婚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爱莲毅然回国,先后在香港和内地进行义演。

  1940年初,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戴爱莲回到香港,正在香港的宋庆龄迅即派她的秘书廖梦醒前去约见这位著名的青年舞蹈家。直到这时,戴爱莲才知道,她在伦敦参加的许多募捐、义演所筹集的抗日捐款,大都由“援华运动委员会”转给了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因此,宋庆龄早就听说过她的名字。

  戴爱莲和叶浅予的婚礼也是在宋庆龄办公室举行的,宋庆龄做了他们的主婚人。

  闹了笑话饭桌上失礼“周先生”

  戴爱莲和叶浅予之后辗转来到重庆,住在一个文化界朋友家里。一天晚上,这位朋友宴请几位宾客,饭桌上,郭沫若正好坐在戴爱莲对面。她对郭沫若十分仰慕,晚饭时便总是和他交谈。当时,坐在戴爱莲旁边的是一位“周先生”,主人介绍时称他为“周师长”,她一听,以为是国民党的一位将军,便不想多搭理。虽然,她也感觉这位“周师长”风度翩翩,颇有大家风范,但当对方和她说话时,她总是短短数语敷衍一下而已,整个晚上一直和郭沫若聊天。饭后回到房间,叶浅予问她:“你知道你旁边那个人是谁吗?”她回答不知道,叶浅予告诉她:“真是糊涂,那就是周恩来呀!”几天后,戴爱莲、叶浅予登门拜访周恩来,她对邓颖超大姐讲起那天自己失礼的笑话,邓颖超听后,大笑不已。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攻陷”上海滩

  对戴爱莲的舞蹈人生来说,她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的心愿之一,就是寻觅中华民族舞蹈之根。

  1944年,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邀请戴爱莲到育才学校开办舞蹈组。尽管育才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她还是高兴的答应了这个邀请。戴爱莲认为,中国的未来,不仅需要舞蹈演员,还需要舞蹈编导、舞台美术设计师,舞蹈艺术的工作很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

  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近三年的采集整理及潜心研究,引发了戴爱莲犹如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

  1946年3月,她的心血之作———“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在重庆公演,山城轰动,话题都是戴爱莲和她的舞蹈,接着,戴爱莲带领她的学生又在上海连续演出四场,这股清新、健美的舞蹈之风一扫旧上海的靡靡之音,青年学生们纷纷跳起了她表演的中国民族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此登上了现代艺术舞台,中国舞蹈的奠基之作———“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也从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摘自《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与《海内与海外》)

  上世纪40年代,戴爱莲参加抗战募捐演出Fotoe

  

戴爱莲“新中国舞蹈之母”逝世

  1950年,参加《和平鸽》芭蕾舞剧演出Fotoe

  

戴爱莲“新中国舞蹈之母”逝世

  链接:一段恋情纠缠一生成为“悲剧”

  1939年夏天,戴爱莲获得著名的尤斯-雷德舞蹈学校奖学金进入该校学习现代舞,并有幸成为现代舞蹈理论之父、拉班舞谱发明人鲁道夫·拉班的学生。这位杰出的舞蹈理论家有关情感的表现方法与舞蹈表演技术的理论和他的拉班舞谱,对力求完美、勇于开拓的戴爱莲后来的舞蹈创作及毕生的艺术追求,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那里戴爱莲遇到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维利·索科普。

  维利·索科普是奥地利人,当时他被邀到达亭顿访问三个月,从事雕塑创作。两个人的思想、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虽然跟他在一起只有两周的时间,但戴爱莲爱上了这个人!无奈维利已经有了未婚妻西蒙。这段短短的两周的恋情,却影响了戴爱莲的一生。她称之为“悲剧”———很想忘了他,但却总也忘不了!维利为她塑下的石雕头像至今放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

  1940年戴爱莲回国后,认识了大画家叶浅予,两人相爱结婚。每当戴爱莲提到维利的事情,叶浅予都不要听,他认为那是她个人过去的私事,但戴爱莲却觉得叶浅予不理解她。结婚十年后,戴爱莲决定离婚。之后,戴爱莲和同事丁宁有了第二次婚姻,但不久也离婚了。

  1978年,一位朋友帮戴爱莲找到了维利。1979年在英国伦敦戴爱莲和维利见面,她和维利一家成为了好朋友。1993年,维利的妻子西蒙去世了,1994年,维利轻度中风,于1995年去世了。同年,叶浅予也在北京病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