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一天报名近200 “大学生村官”能走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9:34 华夏经纬网

  汪晓东

  舆情走向:北京市今年将招聘2000名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对象是2006届北京生源毕业生和北京地区普高非京生源本科以上毕业生。这件事近来被媒体广泛关注。叫好者众,也有一些网友对报名踊跃者的动机,表示了某种担忧。

  据中新网报道,报名的第一天,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的人数接近200人。工作人员表示,报名的热烈程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第一年月薪2000元、非北京生源可转北京户口、考研加10分并优先录取、优先录用为公务员……诸多优惠举措,肯定会让不少大学生为之心动。人民网一位网友评论说,这么丰厚的条件很可能会使一些学子在公务员考试落第或单位不理想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走曲线从政的道路,通过到村中任职然后再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极有可能的。如是,那么他们或许会在开始比较努力地工作,以期取得一定的成绩而作为跳板。但以后呢?以后他们走之后农村会有什么真正的变化吗?

  不过,无论大学生考“村官”出于何种目的,农村确实需要他们。有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浪费人才。其实不然。建设新农村也好,发展现代农业也好,需要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培养这样的新型农民,无疑也需要大批新型“村官”。难道“村官”就应该是皮肤黑黝黝、嗓门特别大的粗汉形象?这已经是过去时了。实际上,不光是北京,很多地方都启动了“大学生村官”工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广阔的农村施展才华。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当下一个突出问题。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我们一直这样呼吁。但农村与城市的环境,差距毕竟是客观存在的。而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说到底也是缺乏人才造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够鼓励大学生下乡,又可以因此促进农村发展?招聘“大学生村官”可能是一条新路。本报昨天刊登专家刘旭涛的评论说,靠政治动员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与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相去甚远;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似乎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位专家指出,招聘“大学生村官”是“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之举”。

  因此,与其无端揣测大学生考“村官”的动机,不如认真思考一下,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并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份调查显示,对自己选择大学生村干部这份工作,5%的人表示后悔,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了88%。“多数人认为给大学生服务农村提供了途径,是大学生比较好的工作选择。”当然也有人认为对于工作不好开展,究其原因,44%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是“村里矛盾多”,认为是“专业不对口”和“政策不落实”的都占24%。虽然“大学生村干部表示最大困难是工资低”,但“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满意选择基层工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最近在河南农村采访时发现,对于担任村官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创一番事业的愿望。但现实中创业资金的匮乏、工作环境的恶劣、办事手续的繁杂,以及薄弱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们面对现实望而却步,既而产生的是失落和迷茫。

  以前曾有一名博士到山东某地当“村官”,当时在媒体上热闹了好一阵,后来这位博士却黯然离开,不但没有实现其远大抱负,与地方领导关系也闹得很僵。谁也不希望大学生下乡仅仅是为了镀镀金,成为匆匆过客,农村需要他们。当他们在拥挤的大城市中慨叹“文凭贬值”、“壮志难酬”的时候,不妨到农村试试身手,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只是,这些在农民看来还有些稚气的大学生们,如何融入复杂的乡村社会,恐怕并不比高等数学或流体力学简单。要知道,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当“村官”并不是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惟一途径。如果他们仅仅是因为可以当“村官”,所以才愿意到农村去,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他们会有多大作为吗?

  来源:华东新闻

  转自新华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