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血社火 从深山“快活”到城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9:5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血社火从深山“快活”到城市(图)

  吴福来给演员化装。 ■文/图记者金石

  特别提示

  2月10日,宝鸡市大街上出现了一群奇特的人,他们满脸鲜血,刀、斧、锥似乎刺进额头里。许多市民好奇地询问,才知道这是中国独此一家、被称为超级恐怖的社火——“快活”,“快活”在甘陕交界的深山里——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已流传了上百年了,这天是首次到城市表演。

  跟踪

  下午4点半左右,表演结束。记者坐上三寺村包的大轿车,跟着演员向三寺村进发。出市区不久,就开始翻山越岭,车在令人头昏目眩的悬崖峭壁间艰难地行驶。直到夜幕降临,才到赤沙镇镇政府,又走了一二十分钟坎坷的土路,翻了一道梁,才看到山下灯光稀疏的三寺村。

  路到了尽头,演员们有说有笑地下车回到自己的家。记者跟“快活”化装师吴福来去他的家时,发现村中还横亘了一条二十米深的大沟。交通如此不便的山村,民俗能够走进城市,实属不易。

  恐怖

  “快活”最大的特点是神秘、血腥、阴森、恐怖。在“武松”的带领下,身后是被制服的“西门庆”的13个“打手”,他们有的被剪子、锥子刺进眉心,有的被菜刀、杀猪刀、铡刀劈入脑门;有的被板凳、泥屣、砖块插入额头,有的被锄头、利斧、镰刀砍进头颅,还有一个被利剑刺穿肚子,肠子外流。人称“七拳六脚十三件”,意即西门庆的13个打手,本来想用刀、斧等打武松,反被武松把这些刀、斧扎进他们身体。他们一个个浑身是血,皮开肉绽,惨不忍睹。围观者瞠目结舌,有的捂着嘴皱着眉,有的小孩藏在大人身后偷看。人群中不断有人说:“吓死人了”,“假的吧?”

  赤沙镇文化站站长袁喜林说,2001年11月,他们在虢镇表演时,许多妇女、儿童开始往前拥,当猛然看到眼前的景象时,吓得扭头就跑。因其恐怖,有人将“快活”称为“血社火”。

  含义

  举行社火活动,一是为了祭神灵,祈求吉祥,二是以红火、多彩的场面庆贺丰收。可在正月里表演血淋淋的“快活”,是什么意思?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寺村的老人告诉记者,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表达了三寺村群众惩恶扬善的人生观。三寺村群众希望用此来教育后代。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经常对小孩说,如果不学好,就是“快活”中让斧砍,让刀劈的下场。

  来历

  吴福来告诉记者,清朝末年,河南一位串乡打铁的匠人,病倒在三寺村村头,村里一位叫吴穷汉的人,将其接到家里,不仅给其饭吃,还熬中药为他治病,直到他痊愈。为了感谢救命之恩,铁匠打造特制的剪刀、锥子等十多件农家生产、生活常用工具,在元宵节这天,把村民们打扮一番,在村里游行表演,村民争先恐后围观。铁匠离开前,将这套道具留在村里,并将化装技术教给村民。

  上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开始,“快活”像其他民俗活动一样被视为“封资修”,不得表演,最后一次表演在1965年,村民借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偷偷演了一次。此后,吴福来的伯父将道具悄悄藏在房顶棚上,待“文革”结束,其他社火、古戏都能表演时,他拿出来供村民玩耍。

  “快活”的化装技术,主要由吴穷汉的后人掌握。吴福来说,他的祖父就是快活的化装师,后传给他的父亲吴杰。吴福来是从“文革”后开始跟父亲学的。他目前是村里主要的“装师”。

  至今,赤沙“快活”已经传了七八代。据66岁的老人吴志文介绍,除“文革”期间丢了4件后来补做的外,其他9件道具都是100多年前的。

  保密

  “快活”对外村人绝对保密,本村也只传男不传女。无论是化装、卸装,特别是戴刀具时,都要将化装室遮挡得严严实实,门口还要有人把守。在宝鸡市区演出时,他们在大轿车里上装,用床单将窗户遮掩,记者想将包放进车都不开门,连赤沙镇文化站站长都不让看。

  吴福来告诉记者,尽管化装主要靠他,但“快活”属于村里组织的活动,村里凡是参加过演出的都知道其中的技巧。尽管如此,但没有人泄密。许多人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均被婉言拒绝,包括中央电视台想拍化装过程,都未被准许。

  据说,有个村想学此艺术,但没有得到真传,以失败告终。

  经过村民允许,在不暴露他们戴刀具这一关键技巧的情况下,本报记者昨日拍到了正在上油彩的镜头。据他们讲,这是第一次有记者拍到化装的镜头。

  演变

  吴福来说,最早的“快活”表演,有两班人,第一班人是刀、斧尚未扎进头里,演员手持这些家伙,出去转一圈,回去后,第二班人出动,刀、斧已扎进头里。由于两班人马用人多,到远处表演不方便,从两年前,他们精简了头一班表演。以前表演都穿便装,或红绒衣,3年前到杨凌表演挣了点钱,买了古装。过去被刀具扎的“装身子”,都骑在骡子上或坐在架子车拉上,如今农村几乎没有骡子,也不用架子车拉了,演员有时坐在敞篷车上,有时步行。

  吴福来的弟弟吴来成说,过去演员脸画得像死人一样黄,看着更恐怖。

  10日在宝鸡市区演出返回的路上,村民们一再说,这次丢人了,原因是演员步行,看着不真,观众反响没有过去大。

  受宠

  74岁的老人杜忠说,解放前“快活”只在村里表演,十年能表演一次,每次表演前村里的头人要召集开会商量。解放后三年表演一次,而且到乡上表演,和其他村的社火比赛。“文革”后几乎每年都表演。

  吴福来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后,“快活”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起初应邀在附近乡镇表演,再后来到外县、外省表演,接着北京、上海、广东人千里迢迢甚至外国人不远万里上门来看“快活”,由于“快活”,赤沙名扬海内外。镇、区、市政府都将“快活”当成宝贝扶持。近几年,不仅每年都有演出,有时演两三场。

  他们原计划9日休息一天,但在赤沙镇政府一再邀请下,参加了全镇社火表演。沿途群众为了让他们多留一段时间,看个仔细,在队伍前面放鞭炮、响雷,表示对他们的欢迎,使他们寸步难行。他们走一路,一路炮声相随。

  过去都是村里从每家抽一个人演出,演员没有任何报酬,连根烟都不发。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外面邀请表演的增多,演员有了报酬,就是镇政府邀请,也要承担相关费用。

  不过三寺村收益最大的不是演出不再贴钱,而是随着“快活”走出山村,他们的眼光开阔了,思想解放了,经济发展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三寺村通了电,90年代电视机普及,前些年村里一下安装了上百部电话。出外打工的日益增多。吴来成说,村里年轻人几乎没有在家闲着的,百分之六十的成年人都出去打工。但几乎没有下煤窑光凭力气挣钱,许多人上过职业高中,凭技术吃饭,最差是搞建筑,有去广东、上海的,也有去北京打工的。

  去年,宝鸡市开展“突破西山战略”,同意安排有关部门包扶宝鸡西部贫困山区乡村。宝鸡市城建局投资40多万为三寺村拓宽通往镇政府的公路。为感谢城建局和政府,三寺村自己掏钱雇了一辆大轿车,到宝鸡市区表演“快活”。为了这场演出,他们凌晨4点就从村里出发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