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武侠精神的形象化阐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13:24 上海青年报

  □周斌

  当中国电影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起点上时,由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不仅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拔得头筹,观影人次持续走高;而且很快在全球上映,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和好评,这对中国电影在新百年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兆头。

  李连杰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主演《少林寺》而一举成名,此后又主演了一系列武侠片和动作片,并成功打入美国好莱坞,成为蜚声中外的电影明星。当他决定以《霍元甲》这部影片作为他拍摄武侠片的收山之作时,便想在影片中较全面地体现他对中国功夫和武侠精神的看法。这一创作意图自然无可非议。因为“武以载道”,武侠片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种类型片,它虽然描写的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客之故事,但一般都承载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影片中的暴力美学也往往是道德美学的具体体现。

  《霍元甲》是一部融合了传记片元素的武侠片。从传记片的角度来看,创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真实的历史人物生平来塑造其形象,而是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虚构了不少情节和细节,将霍元甲的成长经历戏剧化了,简括而言,即为:幼时受辱,发愤习武;成为高手,争强好胜;误伤人命,失去至亲;流落山村,洗心革面;七年悟道,重返江湖;创办精武,弘扬武学。最终为挽回民族尊严,他力挫多国高手,不幸中毒身亡。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变迁,大悲大痛的情感波折,大彻大悟的思想蜕变,既有利于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又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同时,也有利于形象化地阐释创作者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影片中的“霍元甲”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已有一定的距离,并非是严格的人物传记;但两者最后的精神境界却是相通的,影片所塑造的乃是创作者心目中的“霍元甲”。

  从武侠片的角度来看,其叙事仍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即影片前半部分的情节围绕着“争霸”展开,后半部分的情节则围绕着“御侮”展开。为争夺“津门第一”而进行的一场场擂台赛,虽然只是“人欲”的表现,但这既展示了各个比赛者的武功,也体现了其武德和人格。霍元甲父子的不同表现就是鲜明的对照。霍父宁肯不要“津门第一”,也不伤害对手,只是点到为止。而年少气盛、爱慕虚名的霍元甲,不仅将对手打下高台,而且在另一对手贺寿之时,为徒弟之事打上门去决斗,并致对方于死地。尽管赢得了“津门第一”的称号,却由此引来报复,使母亲和女儿惨遭杀害。这一剧变令他痛心疾首,也使他反思醒悟。在隐居山村,修身养性后,他终于完成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蜕变,不仅真正理解了父亲,也真正懂得了武学之真谛。影片后半部分“御侮”的主题及其情节,则集中有力地揭示了霍元甲的精神境界、武学胸怀和人格情操。为了维护民族尊严,驳斥“东亚病夫”的谬论,他敢于接受外国人不公平的挑战,连续与四位高手对垒,以其高超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不仅战胜了对手,而且赢得了对手的尊敬。特别是他中毒以后,仍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与日本对手过招,并使之心悦诚服地认输。影片由此完成了一代武术大师和民族英雄的形象塑造,深化了主题,使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人心的主旋律。

  作为一部展现真实武功的技击武侠片,其武打动作的设计和武术搏击场面的展示是精彩多样的,既有各门武艺、各类兵器之交锋,也注意到武打场景的变化,如在高空擂台、酒楼、拳击台等不同场景的激烈搏击,充分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同时,影片也注重利用武打动作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李连杰的表演是准确到位的,具有明显的层次变化:早期霍元甲的头脑简单、好勇斗狠;后期霍元甲的成熟练达、谦逊儒雅,均在其举手投足和一招一式中表现出来了,从而较好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和前后气质、性格的不同。较之他以前的银幕形象,霍元甲的形象更加丰满传神。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影片的“武戏”精彩而“文戏”较弱,也许创作者想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太多,而一部影片可容纳的内容有限,所以有些内容就直接通过人物之口说了出来,而不是渗透在情节、细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之中,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和体会,这是其受到诟病之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