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昨天 取奶票的艰辛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14:50 北京晚报

  

昨天

  

昨天

  回首50前创业时的举步维艰,许多北京老奶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乎都重复着一句话———“痛并快乐着。”无论是面对最初破旧的牛场、恶劣的工作环境,还是“喝奶难

”时期市民的抱怨与不满,几代北京奶业人从未想到过放弃,更未停止过努力。在一段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背后,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奶业人充满艰辛的创业历程,更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执着与责任。

  牛场又脏又臭瘟牛遍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位于北京南郊、北郊、西郊、双桥的奶牛畜牧养殖场里,连同瘸牛、瞎眼牛在内的奶牛总数也不过千余头。其中大部分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牛乳房炎、烂蹄症、肠结症等疾病像瘟疫一样在牛群中蔓延。

  几座低矮的土墙,围不着奶牛瘦骨嶙峋的身躯。条件稍好一点的,牛群也只能住在几片茅棚内,夏天任雨淋,冬天顶雪花,黑黑的铁丝拧成的套锁穿鼻而过,把它们紧紧的拴死在石桩上。枯萎的野草、腐败的牛粪混合产生的气味,人们即使在距离牛场三五里外都能闻到。

  当时的牛吃草、喝水全匍匐在一个个石制的槽子里,水是养牛工人从很远的地方用水车一步步推到牛场门口,再用水桶一担担地挑去灌入。在整个饲养过程中,最艰难的工作就是打草和饲料加工。工人们起五更、睡半夜,顶着星星干到凌晨,用镰刀把旷野荒郊稀疏的野草,一把把地打下、捆扎,背回饲料间,再用大铡刀一段一段地轧碎。由于当时的设备简陋以及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装置,这期间,竟有许多老工人的手指被铡刀切断,至今留下永远心痛的残疾。

  南口牛场的老工人郑书义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曾经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内加工饲料,一干就是15年。每天的工作都伴着草末儿、灰尘和飞蝇,3米之外看不清人。喂牛用的豆饼,全凭他手抡5磅的大铁锤,一块一块地砸碎。

  挤奶工就更辛苦了。一滴一滴的牛奶,全靠工人蹲在牛旁一下下地挤出来,挤到一个小水桶里,满后再倒入大奶桶。冬日里,天寒地冻,五个手指都攥不到一起。挤奶工们只能暂时用温水泡一下,等略微能伸展开了再去挤。几年下来,许多挤奶工都患上了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而在挤奶过程中,被牛角顶着、牛蹄踢着更是司空见惯的家常事。有的挤奶工甚至由于被牛踢伤导致了终身残疾。

  乳品加工厂就是小土作坊

  奶挤出后,工人还要再赶着小驴车送到乳品加工厂。说是乳品加工厂,其实就是小土作坊。土灶大锅熬,就是当年乳品加工的全部工艺流程。工人要将近1000斤奶箱垛顺轨道推入蒸箱,蒸熟后再从蒸箱中拉出晾凉。工作中,蒸气熏、热气烤,工人们每每都会汗水浸透全身。

  奶粉厂工人在实施从浓缩粉到喷粉的工序衔接时,由于没有奶泵,只能将很热的近100斤重的大奶桶抬到近四层楼高的奶塔上,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就连当时刷奶瓶所用的工具,都经历了从草根刷,到尼龙刷,再到管道无菌刷洗灌装“三个朝代”的变迁。

  当时的奶制品储存,一直沿用的是明清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土办法———冰镇。那时节,每个乳品厂都专门有一拨儿人,无论冬夏,辗转于安定门、德胜门、右安门一带的冰窖里,负责拉冰回来镇奶。

  而送奶工人为了工作方便,硬是将自行车用铁管焊成加长加大型,车把比常规的长一倍,车身长三尺,层层布褡裢挂满车身前后和送奶工的身上,每个布褡裢上都有数十个口袋用来装牛奶。连瓶带奶,不算自行车就已重达80到120斤了。东四奶站的送奶工霍士昆,就曾创下了日送奶1080磅的纪录。送奶工根据每个人的“奶道”,每日凌晨从市区往返于石景山、大兴、房山、通县的订奶户家中,由于每个送奶工都有自己固定的送奶片,即便是病了也不能在家休息,哪怕请别人蹬车,自己在前方带路也必须要保证当日的送奶到户。

  牛奶供应紧张成了奢侈品

  虽然第一代北京奶业人尽了最大努力供应牛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北京市场还是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喝奶难”的情况。一位北京奶业的老职工回忆说:“当时我就曾见到一位没有奶水的母亲,在经历了无数个彻夜排队却拿不到订奶卡的失望后,竟然在当街抱着孩子号啕大哭了起来。”有数据显示,尽管当时还叫北京市牛奶公司的三元集团生产的鲜牛奶以每年12%的幅度增长,但市场销售却以每年20%的速度激增。对于当时的北京市民来说,一杯牛奶是一种奢求。

  1979年,在当时京城老百姓已拥有了粮票、肉票、油票、糕点票、鸡蛋票等五花八门的证卡时,北京市牛奶公司也被迫推出了红、蓝、白三种取奶票,以通过压缩营养奶,保证重点和限量供应的手段,缓解供求矛盾。婴儿用奶户发红票,凭医院的新生儿出生证明办理手续,且规定了两周岁以下的婴儿每日供奶一斤半,两周岁以上的每日一斤的标准量;重病人用奶户发放蓝票,凭医院的诊断证明,每日供应牛奶半斤;老年人订奶户发放白票,视当月奶源情况逐月确定供应天数和瓶数,一般情况也仅仅是月供20天,每日半斤。

  与此同时,全北京停止了对冷饮和糕点制作行业的原料奶供应,甚至连老北京最喜欢吃的奶油冰棍、奶油蛋糕在市面上也成了稀罕物。本报记者左颖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