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0:20 红网

  “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我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生产力第一的原则。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必须始终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二)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推进,必须以规划引导发展,合理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用地规划,加快农村中心村镇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镇迁移。

  (三)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依法推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发展模式也不应该“一刀切”,应该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考虑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建设体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新农村,逐步形成县城—县郊—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梯度形式。要坚持依法推进,避免出现房屋推倒重来等行政强迫命令的做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围绕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组织、新福利、新风尚等方面展开。

  (一)新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时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二)新村镇。就是要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交通、街道、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三)新农民。就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培育新农民。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需要,更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

  (四)新组织。就是要探索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改善生产营销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率,抵御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五)新福利。就是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重点是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完善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使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六)新风尚。就是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应继续搞好文明村镇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广大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使农民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四、农业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着力点

  一是做好产业规划,重视和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应充分根据各村镇不同的农业资源情况,帮助其明确农业主导产业,制定“一村一品”、“一县一品”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发和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经济。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研究推广突破性的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深入做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通过积极宣传、咨询服务、责任帮扶、挂钩指导等方式,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适用新技术,为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机耕、机播、机收和产后干燥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是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积极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民书屋”等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到优势产区建立原料基地,密切企业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增强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特别是要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六是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品质。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管理,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完善检测和管理手段,提高检测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

  七是加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技术指导、示范和培训,加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抵御灾害能力。

  八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力度,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的沼气建设模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探索开发利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富民家园。

  (稿源:红网)

  (作者:李彬)

  (编辑:刘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