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片撑场小制作陷苦战 中国电影风光背后存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6:13 中国新闻网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政治上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电影本身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资本的合作和演员方面,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多了,电影在内地也创造出比香港更好的票房,一扫中国影坛曾经低迷的状况,05年内地电影票房大收逾二十亿。然而,风光背后也有隐忧。整个市场都是靠几个黄金档期的几部大片支撑,投入数千万或上亿制作资金,集亚洲红星合拍的娱乐大片当然赚大钱,前途一片光明,但一些纯本土的中小型制作却陷于苦战,仍苦无出路,成为内地不少影人的苦恼。

  虽然内地中小型制作如《孔雀》、《青红》去年在国际影坛都得到不少奖项,一如今年的奥斯卡提名情况,出现小本制作威风,但票房就不见得威风了,所以,有内地影人为近年内地票房大半壁江山都是靠几部合资大片支撑感不安。

  不应出现寡头电影局面

  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就指出:“现在国产电影每年就等那么两三部千万或上亿的大制作,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中国电影绝对不应出现寡头电影局面,除了《英雄》、《无极》这样的大片,像《长恨歌》等中等投资规模的电影仍然有相当大的观众群,一些有特色的小制作依然会受到部分观众的喜爱,一定要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国产电影才会迎来春天。”小制作电影也应有自己的大天空。汪天云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对电影倾斜,给予小制作补贴,对出色的艺术电影予以奖励,扶持国产电影的发展。

  电影发行体制被轰僵化

  早在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的一系列研讨会上,影人就已经发出两种强烈呼声:除中国电影非走出去不可外,年轻导演强烈要求改革发行制度,让他们的小成本作品可于戏院公映,让小本制作有成就大业的空间,扶植本土制作,为本土制作找出路,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年轻导演不约而同炮轰电影发行及放映机制扼杀了他们的作品与观众接触的机会,此制度不改的话,第六、第七代导演会无法成就大业,因为低成本制作是大导演成长的摇篮!

  究竟制片公司、发行公司及院线公司是罪魁祸首吗?拿什么拯救低成本的艺术片?

  有影人投诉是目前的电影发行制度、院线管理出问题,因此内地的发行放映机制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人“声讨”目标。指制作方式虽渐跟上国际化,但体制已经严重僵化,制约了内地电影产业不能百花齐放发展。

  澳门电影协会主席蔡安安就对内地院线的管理提出了猛烈抨击,他曾有惨痛经历,当年靠抵押房产从银行贷款拍摄《大辫子的诱惑》,市场反响很好,以为可赚钱,不料这部投资1200万的影片最后仅收回300万,在广州上映一个月,最后分得的票房只有4000元人民币,这样的不规范管理使得澳门电影创作在后来的十年内一片空白。

  而内地年轻新锐导演张扬也“声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他的《向日葵》投入了500万元,但令他困惑的是,投资方投入资金拍摄以后,就不再管宣传和发行的事了,把电影扔在一边,不积极推出市场,反而制片人在着急,主创人员为了这部电影上映在四处奔走宣传。这种现象非常奇怪,难道只因为这是国营公司?更让他感到困扰的是,没有专门的艺术电影院线,这使得小型制作的电影没有进入市场的机会,进不了电影院线,往往只是卖到电影频道了事,观众在电影院基本上就看不到艺术影片,这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很不利。张扬提出小本制作若质素好也应上大戏院,有它的生存空间,应该学香港,每部拍好的片应有机会上片。

  事实上在05年推出新作品的年轻导演,作品在电影市场上鲜有观众问津,或是根本无法进入院线上映。

  不少年轻导演都带来了自己的小制作电影参加各类影展,不管是参加竞赛奖项或是展映,希望因此令影片赢得奖项或口碑,争取登“大雅之堂”在正式戏院放映。但现状是即使他们得奖仍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出困局。

  个人风格太强市场不认同

  发行公司及院线公司被视为罪魁祸首,发行人却不认同。他们归咎于观众现在不爱进电影院看文艺片,更叹息这些青年导演生不逢时,他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但目前市场不接受这些,非常可惜。今年有不少国产片上映是上映了,但是拷贝数量极低,发行方也不花钱做宣传,那票房也肯定好不了。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虽被定义成文艺片,但是片方按照一部商业大片的规模宣发,票房立竿见影收3000万,虽比院线预测5000万少,但以文艺片论已不俗。

  保利博纳负责电影发行的于冬申辩:现在内地的电影,他们发行起来非常艰难,无论是电视台版权、音像版权费都偏低,令一些比较艺术化的小制作无法完成成本回收,所以没有戏院肯放映。

  香港电影协会名誉主席吴思远近年来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投资多座豪华影城,对于发行可谓体会深刻。他曾试过帮助一些年轻导演上小型制作电影,但实在收不回成本,始终一些个人风格太强的影片,不贴近市场口味。他指现在中国内地有36条院线,但是所有的院线上映的电影都差不多,而在外国,不少院线都有专门放映艺术影片、实验电影的影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多类型电影的发展,但认为这方面必须政府支持才行。

  院线负责人推崇唐季礼导演的观点,唐导演曾说一部电影究竟是拍给谁看的?其实既不是导演自己,也不是观众,而是院线经理,因为他们最懂这个市场,他们喜欢与否才是至关重要。

  有院线负责人指出一些小成本的国产影片在院线上映的时间平均为一周左右,其中只上映两三天或者只放映一两场的影片很多,从去年的票房收入来看,这些能够上院线的影片总体票房收入不超过总票房的2%。他们批评内地很多青年导演的作品不能进入市场,他们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拋开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宣传力度不足,这些新势力导演本身缺乏电影市场触觉,他们所选择的影片题材、拍摄风格倾向个人化,太注重自我表达,观众认可程度不高,再加上电影观众的年龄偏低,心态都比较现实和浮躁,令个人化的电影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

  渴望尽快建立艺术院线

  年轻导演和少部分观众呼吁通过建立艺术院线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发行商戏院商试图帮手,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来看,艺术院线的市场效益没有基本保证。专门放映低成本艺术片的放映厅就不得不靠其它放映厅来承担经济效益,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扭转的。

  著名导演兼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也明白这群年轻导演面对的苦恼,他认同中国市场需要建立艺术片院线,专放映艺术电影的戏院,这些年轻导演是我们中国电影的未来,他们的作品需要重视,我们也很心急!但面对讲求市场经济的现实,他认为需要国家有资金投入及寻找企业赞助,两者结合才行;吴贻弓表示一定为他们尽力争取,希望能尽快实现!

  年轻导演不满发行环境,因作品不可以上映,在市场上赚钱。不少年轻导演在内地平均两年只能获得一次开戏机会,片酬不过十万块钱,这些钱除了交房租和一些基本的生活开销后也就剩下不多,所以除了会拍电影还必须有其它谋生的技能,当中有影人靠拍电视剧来维生。虽然如此,他们倒满意现在的电影创作环境,认为整体环境是一天天变好。他们希望政府可以用韩国电影的经验作借鉴,韩国政府就是通过政策倾斜,使得电影工业迅速起飞。(来源:文汇报 作者:焯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