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变味儿的“奥赛”折射教育理念的畸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8:00 光明网
董宏达

  “可以花钱‘操作’,可以篡改成绩,也可以买卖试题!哪有公平可言?”“我们让孩子放弃学业一门心思攻奥赛,省吃俭用上高价培训班、买便携电脑,谁想到把孩子领上这么一条邪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即信息学“奥赛”)落幕后,内蒙古赛区部分选手的家长激愤地向记者反映竞赛中鲜为人知的内幕(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8日电)。

  近年来,中小学“奥数班”以超常的发展速度风靡全国,并且日趋功利化和低龄化,已对全面提升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抨击。去年4月,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有关规定或采取措施,禁止举办收费的“奥数班”和叫停奥赛。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之火又在全国各地燃起,且不逊于奥数。据报道,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在当地计算机界很有名气的张姓教授办起了“信息学奥赛辅导班”,共收了25个孩子,有的是一边在校学习一边接受辅导,多数孩子则在家长的支持下干脆放弃了在校读书,全部精力投入辅导班“脱产”学习,有的学生已弃学几年。

  这些家长怎么了?为了什么为么迷信奥赛?以信息学奥赛为例,该赛事在国内各大高校享有较高声誉。历年来,不少知名高校都从联赛获奖选手中破格录取大学生,信息学奥赛奖牌非同寻常的“含金量”,使不少想走“捷径”上大学的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由此可见,家长们热心关切积极支持甚至强迫孩子参加奥赛,并非完全为了使孩子普及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而图的是一种非凡的名利,想走一条上大学的捷径。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家长和学生这种求学争名逐利的心理,被一些学校和老师所看重,促使一些学校和老师在学生参加奥赛上打起了办班、倒卖学习资料等各种各样牟利的“主意”,为了讨好家长,有的老师甚至暗中替学生作弊,干出明显有失教师身份的勾当。有些家长为了走“奥赛”获奖免试上大学这条捷径,孩子已弃学多年,其他学科基本上荒废了有的学生因为没拿到奖感到绝望,悲愤之中离家出走。这种现象十分可怕。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不堪重负,家长、老师、学校都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压担子,寄希望通过增加课业上的压力,来促使学生能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给家长、老师脸上增光,给学校壮脸添彩。如今又给学生增加奥赛这个额外负担,莫说不可能人人都获得奥赛奖牌,即使都成为某项奥赛的高手,就能表明学生真正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尖端知识与技术?况且我们的奥赛选手是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全国,一级级选拔出来的,而且要中断一段时间正常文化课的学习,去集中进行特殊的强化训练后,才走上奥赛的赛场的,这咱为参赛而练兵的方法,是为了争荣誉而参赛,有着极强的功利色彩,这样培养出来的奥赛高手又什么作用?

  说来说去,变味的奥赛是因畸型的教育理念和畸型的人才观念催生出来的。国人总是摆脱不掉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一接触到教育和人才方面的东西,就不知不觉地导向了“考”和“赛”,而且这“考”和“赛”还往往会变味,动机和效果总是不能在一条线上。正像有网友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中学生虽然屡屡在奥赛中获得金牌,可是他们中却很少有人最终成长为栋梁之才,中国虽然是“奥赛金牌大国”,但至今无人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

  其实,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跟其他形式的考试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知识水平的测试,它所检验的是一名选手此时此刻的应试能力,并不能说明奥赛金牌得主就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是通过广学博学,对知识不断地积累,对所攻读的学科思考和研究,而不是单单会考试就能成的。

  当然,笔者并不因为在奥赛上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就完全否定奥赛,只是想说,奥赛也是一种课外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把奥赛当成学习和钻研知识的一种兴趣爱好,而不应当作为主业去专攻,否则,就必然会误入歧途。作为国家奥赛的各主办单位,也应该恪守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和普及相关知识这个宗旨,坚持从实际出发,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基础上,适当开展竞赛活动,即使采取各省联赛选拔方式,也应充分考虑其负面影响,说得更直白一点,不要为了得牌而组织参赛,不要为了争名逐利而开展活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