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藏4000历代名画 首展密藏齐白石精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0:10 北京娱乐信报 | ||||||||
去年9月24日,位于朝阳区六里屯的北京画院美术馆及其馆中馆齐白石纪念馆低调开馆,开馆之作“草间苟活——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专题陈列展和“北京画院院藏精品展”让很多业内人士及普通观众为之震惊。画院美术馆展品之丰富、精彩,软硬件设备之先进,令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称赞:“是目前国内起点最高的美术馆!”
北京画院现代化的展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展陈规模】 珍藏白石文物千余件 记者近日来到北京画院,走进四层的白石画作陈列展厅,门口葱茏的绿色植物、厅内柔和的灯光,传达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正在展出的是北京画院收藏的画院首任名誉院长齐白石的作品和珍贵文物的第一系列——“草间苟活”草虫。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介绍,北京画院现藏有白石老人作品、文物1000余件,是研究齐白石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此次“草虫”专题陈列展,是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作品首次公开亮相。 “齐白石是与毕加索齐名的世界文化名人,巴黎有著名的毕加索美术馆,荷兰的凡·高美术馆虽然规模并不大,但很多观众都趋之若鹜。同样,北京画院美术馆虽然面积也不大,只有4600平方米,但展品非常精,因为我们有1100多件齐白石画作、文物,而且都是精品。”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著名画家杨延文非常激动地说。
齐白石在北京画院中指导儿童学画 北京画院/供图 王明明说,画院在对所有齐白石藏品重新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作品分为“草间苟活”(草虫)、“花能解语”(花卉)、“清白传家”(蔬果)、“草泥乡里”(水族)、“借山娱目”(山水)、“自家造稿”(人物)、“梅菊远思”(梅兰竹菊)、“新诗自书”(书法)、“决不回刀”(三百石印)、“人生若寄”(手札)10个系列专题将会相继推出。另外,齐白石人物画、山水画、三百石印等3个常设专题展正在策划研究中,预计将在今年陆续推出。
齐白石画的草虫纤毫毕见,要用放大镜来欣赏【筹备历程】 纪念馆曾搁浅半个多世纪 但是齐白石纪念馆的落成并非一帆风顺,整整搁浅了半个多世纪。画院美术馆、齐白石纪念馆开馆时,白石老人的弟子、著名画家娄师白亲手把一块40年前制作的、油漆一新的“齐白石纪念馆”的木牌挂在馆内复原的白石老人画室的墙壁上后,感怀良久。 “当年齐老在雨儿胡同的房子,是中国美协给他买的,打算将来做齐白石艺术馆。齐老1957年去世后,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这事就搁下了。‘文革’后,尹瘦石曾提议重新建立齐老的纪念馆,但一直没建成,现在齐白石纪念馆终于建成了,我们做学生的如愿以偿了。”
齐白石《草虫图册十开》(之十)【配套设施】 软硬件达国际标准 “在国外,光是怎么挂画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目前,中国的很多美术馆、博物馆其实软硬件条件还不够规范,还需要提升。”王明明介绍说。 据悉,北京画院的软硬件设施都已经达到国际博物馆的标准,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的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面积有2000平方米,设有4个展厅。馆内为室内灯光,并分为顶光、洗墙光和聚焦光三个照明层次,一盏灯就要1万多元。还设有任意组合式展墙和落地玻璃屏幕,可以营造不同的展览空间;恒温恒湿、中央监控、自动消防等先进硬件措施。另外馆内还有能容纳上百人的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可以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美术馆内还设有书店、咖啡厅等文化休闲场所。 【馆藏珍品】 国际和平奖奖状 “当年齐老在授奖仪式上的答词,还是我为他代笔的,也是我代读的。”当看到齐白石纪念馆一个玻璃展柜里陈列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齐白石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的奖状原件时,前来参观的著名画家郁风笑着向记者介绍。 除了奖状,这个展柜里还陈列了一张白石老人93岁时的选民证,上面盖着“北京西单区选举委员会”的红色印章,时代痕迹很浓。另外,还展出了24枚白石老人生前常用的印章。据介绍,北京画院共藏有300多枚白石老人印章,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历代名画4000多件 除了1100多件白石精品,北京画院还收藏有宋元以来以及当代著名画家的绘画共4000多件。于非闇、王雪涛、周思聪以及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叶浅予、黄胄、董寿平、吴冠中、白雪石、崔子范……这些中国美术史上响当当的大师,北京画院都收藏有其代表画作。 【背后故事】 “大匠之门”亮相 记者看到,展览中有几枚印章非常有趣,比如“三百石印富翁”、“大匠之门”。白石老人被誉为“诗画印”三绝,他的印章或大刀阔斧,或极为细腻,和其画作风格相配套。 王明明介绍,白石老人非常幽默、谦虚,“三百石印富翁”是说他自己共创作了300多枚印章,是一个大富翁;“大匠之门”则是非常谦逊地说自己算不上大师,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现在不过才入门。 两位大师比画鹰 “当时傅抱石、石鲁等外省画家都喜欢到北京画院来交流、作画。很多人都不知道,石鲁的代表作《转战陕北》就是在北京画院画的,当时他来北京就住在雨儿胡同南边的屋子。” 杨延文介绍,画院藏有潘天寿一幅六丈的《鹰》,非常精彩。作为传统画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潘天寿大师的画作当时被誉为“艺苑奇葩”,画面简洁但又非常“时尚”,和西方的平面构成不谋而合。 “画界传说,李苦禅大师看了潘天寿的鹰后,认为北方也应该有能与之争锋者。于是也画了一幅丈二的《山岳中英》,笔墨随意潇洒,当时我还在北京艺术学院上学,在北海的画舫斋欣赏了这幅作品。现在这件作品也藏身于北京画院。”杨延文回忆说。 信报记者孙玉洁/文 刘志坚/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