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通讯:“你听过吗?” 剧场相声成京城时尚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9:32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三日电题:听剧场相声成京城时尚 中新社记者应妮 “你听过吗?”这是目前在此间年轻人里最流行的一句问话,被省略的部分是“郭德纲的相声”。 作为此间去岁末今年初突然在媒体上窜红的焦点人物,很多不太熟悉曲艺的人甚至感觉此人类似“一夜暴富”,却不知其背后的十年艰辛。 郭德纲,何许人也? 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天津十年相声曲艺童子功出身,三上北京“想混个人样儿出来”,最落魄时身无分文将呼机当了十元钱疗病充饥。痛定思痛之后,一九九六年组建德云社,十年风雨,终守得“云开见日月”。 在郭的“相声公社”交流论坛里,有一个关于郭德纲粉丝(简称“钢丝”)年龄的统计,其中一大半皆为七八十年代生人。这着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二十多岁正是一个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年龄,却爱上了剧场相声这种老传统曲艺。 小朱是从二00四年就开始关注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的。他这么解释自己成为“钢丝”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讲是一个与传统有隔膜的一代。打生下来就是看着电视相声长大的,从来没有体验过剧场相声的魅力”。而郭高擎传统大旗,打出“相声回归剧场”的旗号,让这辈人重新体验到传统的魅力,随之又去找马三立、侯宝林等老一代相声艺术家的段子听,从而主动向传统艺术靠拢。 “简直爱死了那里的气氛”,小朱指的是在天桥乐茶馆里,观众们听到兴头处,全场一起喊着“吁——”,台上挑起了台下的情绪,又被这情绪感染,于是愈加奋勇,大有“不疯魔不成活”的架势,“那当儿,你根本拦不住他们出活儿,简直是盖了!”而这正是电视相声的死穴,缺乏演员和观众的互动。 随着郭和德云社的“火大发了”,他的相声已经成为现今的时尚——“到剧场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成为很多人的选择。随之而来的是一票难求,从天桥乐茶馆的二十元到天桥剧场的大几百元票价,他的演出观众排队等票是常事,而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也等不到票还是常事,而有票进场却没座位只好用小板凳加座亦是常事…… 而纵观现在剧场里观众的组成,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专家级别观众,或一些“骨灰”级的“钢丝”,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指出某个演员、作品的不足,传播曲艺知识。但这一类人还属于“稀有动物”,人数不多。 其二是像小朱一类的“钢丝”们,他们是郭和德云社的忠实拥趸,对传统相声曲艺有一定了解,算得上是“票友”。这一批观众是支持德云社十年来走到今天的基础。 其三就是以此为时尚之人群——很多就去听过一回的人便自称“钢丝”。他们在媒体的报道下对此人感到好奇,从而引起兴趣,然后追风的一族。这一类是目前剧场里最多的观众,也是造成目前一票难求的“虚火”根源。 按《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时尚”意为“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既以之为时尚,时尚又太多变,真正热爱传统艺术的观众,须经时间的淘洗。 传统,则是永远有生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