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感恩"这课非上不可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9:37 东方网 |
严宝康作品集在金训华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月13日当他来到母校——延吉初级中学(原图们中学),参加开学典礼,与当年的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守墓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时,人们被他那37载不改初衷的感恩报义的精神感动了。这种精神虽不轰轰烈烈,却感天动地!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 ”,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犹如无声的礼赞和誓言,遵行至今。其忠可表,义大于天!这是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近些年,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一些民族传统中最优秀的精神被淡忘了,《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王儒臣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 当初的信誓旦旦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这样的人能期望他们报效祖国,回馈生养他们和帮助他们的父母之恩、朋友之义和桑梓之情吗?!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缺乏责任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延吉初级中学新学期第一课就是“学会感恩”,这很好。学会感恩是做人的支点。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增长知识上,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中,“学会感恩”成了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这种由学生而始的感恩教育扩大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营造一种全民的知恩图报氛围,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