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福利院改姓之举(宋海伟)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9:52 东方网 |
据《华商晨报》2月10日报道:被大连福利院沿用了30多年的男孩姓“国”,女孩姓“党”的规定将被打破,百家姓已被确定为姓氏改革的参照,大连市民政局将制定具体操作方案。 将“国”、“党”作为孤残儿童的姓氏,虽然体现了政府对孤残儿童的关爱,但是同样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些“后遗症”,这里的孩子们本来就属于弱势群体,客观地说,“国 ”姓、“党”姓在某种程度上使孩子们“标签化”了,孩子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自卑,将来他们带着这样“标签化”的姓氏走入社会,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精神上的压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从社会方面来说,大众对于孤残孩子的歧视还没有消失殆尽,那些显眼的独特姓氏相当于为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贴出了“标签”,为好事者留下了歧视的“口舌”。一辈子难以改变的姓氏,有可能意味着一辈子难以躲避的歧视。而福利院的孩子们选用大众普通化的“百家姓”之后,他们将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在茫茫人海中难以辨认,可淡化孩子们从小失去父母、遭受遗弃的痛苦回忆,帮助他们淡忘自己的不幸身世经历,有利于保护孩子们的尊严,有利于他们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更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另一方面,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失去监护人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这样的孤儿抚养行为,虽然形式上表现为慈善,但实质上是一种不容推卸的公共责任,因此,在现代法治社会里,福利机构救助抚养孤残儿童,包括姓名权在内的孩子们的各种公民权利,不能因接受了福利抚养而减损其享受尊重和保护的程度,所以,福利院改姓之举彰显了政府的公共善治,从而折射出责任政府的理念日益得到强化,把社会救助作为“体现制度优越性”和“政府关怀”的说法也相对的日益弱化。 从福利院改姓之举的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理念的转变,我们希望不断更新的政府理念能带来更多更大的社会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