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村民先“受益” 孙君:把“白色”乡村变成田园风光的画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9:52 公益时报

 

    三年前,堰河村是一幅令人堪忧的画面:白色污染严重,垃圾遍地,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家、村、河、江,可谓一江“污水”向东流!三年后,这里成了一派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这个扔哪里?”一个五岁的女孩拎着香蕉皮,一本正经地问妈妈。得到许可后,她把果皮扔到院子里一个写着“生活

垃圾”的塑料桶里。
    这个孩子住在湖北襄樊五山镇堰河村,他们家有三个垃圾桶,一个装果皮、菜叶等湿垃圾;另外一个装泡沫、塑料等不可回收的垃圾;还有一个专门收集废纸等可回收垃圾。
    在堰河村,如果谁乱倒垃圾,邻居们就会议论:“连垃圾都不分类,真没文化!”
    是一个北京来的画家改变了他们的习惯。
    这个人叫孙君,是北京绿十字文化传播中心的创始人。他还给堰河村带来了其他变化,包括有机茶场和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民俗环境接待户、农村文化活动站、绿色茶庄的资源回用系统和四位一体的沼气池、太阳能灯……
    在他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引领下,堰河村村民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时候,也维护着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新农村的垃圾“新概念”

    堰河村离南水北调的丹江口取水口只有30多公里,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对保证北调之水的水质有直接关系。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8月,襄樊市政府从北京邀请了几个专家进行生态考察,孙君就这样踏上了堰河村的土地。
    这里的青山绿水让孙君心动。但是他看到了令人堪忧的一面:垃圾遍地,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家、村、河、江,可谓一江“污水”向东流!
    堰河村村支书闵洪彦介绍,1991年,他上任时,村里的树几乎被人砍光。1992年,村民们开始植树造林、建茶园,近年情况虽然有了好转,“但是,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多农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生态。”
    直到2003年,孙君来这里后,大家的观念才慢慢有所转变。
    孙君在村里写生。村民见了他的素描作品,惊讶地说:“这是我们村呀?原来还这么漂亮?”
    孙君趁机推广他的环保理念:“如果鸟儿不再飞来,农田里不再有青蛙的叫声,河里流淌的是一渠污水,我们将怎么生活呢?”
    村民们被问懵了。
    2004年3月14日,在一个村民大会上,孙君大声问:“你们愿不愿意把村子弄得很干净?”
    “搞卫生能致富吗?”孙君马上领悟过来。这个乡镇有二万多亩茶园,很多农民把茶当做主要经济来源,光说环保农民不买账,也许就茶叶收入来谈环保他们会接受。
    孙君反问:“再这样下去,木耳和蘑菇、茶叶还能吃吗?还好卖吗?如果村子干净了,木耳、蘑菇、茶叶是绿色环保的,是不是更好卖一些?”
    村民们盘算了一下,纷纷点头。
    在村支书闵洪彦的组织下,2004年3月15日,村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每户人家分3个桶,每3个农户院落之间垒砌一组3格分类垃圾池,村内建立资源分类处。对于湿垃圾,采用堆肥和引进蚯蚓生物分解的方法进行有机处理、归田;可再生用品卖给有用垃圾回收中心;有害物品集中存储。看到原来又脏又乱的村庄突然变得井井有条,清洁美丽,村民们更来劲了。
    孙君没有料到,村民的积极性如此高:村民牵牛出门时都会带上簸箕之类的东西以及时清扫牛粪;村小学学生组成的“环保小卫士”每星期都要去村里拣一次垃圾;村口立了几块大石头,有人用醒目的红漆刷上了“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标语。
    不到一个月,整个村子就成了一幅山水田园画。
    垃圾分类的效果立竿见影后,“生态文明新村”成了堰河村民们的一致追求。他们开始“建沼气池,改厕、改水、改栏”,从根本上改善房前屋后的卫生状况。
    “只是一个举手之劳,就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茶农玩起茶文化

    “天地一色雪狂澜,白山黑水洗五山。戏弄玉雪忆儿时,笔落精琢素女装。”2006年1月18日,孙君再入五山,遇上大雪,便赋诗一首,短信给记者。
    孙君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除了画画,还常写诗。“我做什么都强调美感。我们民族缺少审美情操,对生活之美缺乏追求,所以很多时候做事情很浮躁。”
    茶叶是五山镇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但是村民不了解茶文化、不知道环境与茶园的关系。“像种庄稼一样种茶,能有多大发展呢?”当五山镇领导思考着怎样树立五山的茶品牌的时候,孙君就“趁热打铁”要给茶叶赋予文化内涵。
    “农村应该有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来延续这一本原的文明与道德。基于此,除了进行农村环境教育以外,他还指导当地修建“五山茶坛”,举行“开坛仪式”。
    画家的建议与乡镇干部的想法一拍即合。
    2004年4月28日,茶坛开坛大典拉开序幕。开坛仪式、祭拜天地、评选本年度茶王并颁奖、茶艺表演、文艺表演——大家欢聚一堂,像过大年一样高兴。
    田河有茶坛,堰河有茶庄。
    2003年12月18日,孙君听说堰河村有个村民要投十五六万建茶庄。他又“热心”起来,担当设计和指导。他想用最简单的材料建一所美观又体现绿色概念的房子。
    “我想让农民知道,‘哦,红砖和石头还会建这么好看的房子!’”孙君特别不愿意看到“农村不像农村”,他说:“现在农民的新住房都是大铁门、铝合金、贴磁砖,千篇一律像火柴盒一样的房子,实在是不怎么好看。茶庄就是要做一个让大家耳目一新的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茶庄的用水是自我循环的,污染、粪便是转化的沼气和有机肥,垃圾是分类的,湿垃圾(厨房)是用来堆肥,材料是最低的,风格是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部分照明是太阳能的、茶叶是有机的,蔬菜是绿色的,村民的行为是文明的,消费是环保的,生产是持续的……
    茶庄、茶坛——这些“标志建筑”给村民了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据说,2004年当年,堰河的茶叶销售供不应求,以前在市场上几块钱就能买到的茶叶,随着茶叶品质的提升也水涨船高了,茶的品牌效应在形成。

“公益”让村民先“受益”

    2003年,孙君代表北京绿十字等民间组织正式与襄樊市精神文明办公室、镇政府、试点单位堰河村共同达成协议,确定了“五山模式”。
    当时,五山镇领导私下问孙君:“五山模式”能带动经济吗?能解决“三农”问题吗?
    孙君心里没底。但是现在,事实证明了一切: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给村民带来了明显的收益。
    一位村民说:“我家5口人,建了沼气池以后,一年能省近千元买煤和柴火的钱。”
    孙君补充,沼气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原料。比如,一个直径3米的沼气池,需要至少两头生猪提供粪便。这就保证了生猪饲养,增加了部分收入。
    另外,慕名前来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带动了村里餐饮业的发展。据当地媒体报道,仅2004年,堰河村人均纯收入2980元,比整个谷城的人均收入高出近千元。2005年,几乎家家盖起了小洋楼,10余户人家有了汽车。
    五山镇党委书记余宝军说,现在除了堰河,五山全镇都在实施垃圾分类,并把垃圾分类作为干部的考核指标。他笑着说:“哪个村的垃圾分类做得好,就会用项目资金支持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经验将影响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村干部的工作思路。”
    但是,孙君时刻提醒自己:你只是一个外来人,建设新农村主要靠村民自己。
    “公众参与、政府服务、NGO推动。”这是孙君的总结。

让村民先“受益”孙君:把“白色”乡村变成田园风光的画家

孙君:
  1961年生,曾经是美术教师。
  1997年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98年的暑假,应“北京地球村”之邀创作环保宣传画。从此与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参与组织和策划“世界地球日——中国行动”。并创作了2000年地球日主题油画《家园》,被联合国收藏。
  2001年,“孙君生态画”作品展,义卖款项全部捐给“绿天使工程”。
  2002年任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公益事业部副主任。
  2003年10月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项目部主任。
  2004年创办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


作者:程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