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题“民工汤圆宴”的爱心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0:36 上海青年报

  >>新闻背景

  沈阳自由职业者李东平找了一家餐馆,包了20桌,在报纸上登出广告,打算在正月十五当天,请200名素不相识的农民工免费吃汤圆。然而,最终赶来的18人与计划的200人相差甚远,李东平决定“汤圆宴”要再摆两天。(《华商晨报》2月13日)

  观点一

  不要患上爱心的洁癖

  □乾羽看到“民工汤圆宴”的新闻,自然会让人想起“乞丐年夜饭”。1月24日晚上,深圳的“作秀大王”比特组织了一个晚宴,他在一家湘菜馆里,请100多名乞丐吃了一顿年夜饭。这场透露着作秀味道的关爱引起争议。有人说这是炒作,是在亵渎爱心的纯洁;有人说这是善举,即使作秀也让人温暖。

  从“乞丐年夜饭”到“民工汤圆宴”,那些强调爱心纯洁的人似乎会感慨“恶俗”的蔓延。因为,无论从动机上和形式上,“民工汤圆宴”都具有着与“乞丐年夜饭”相同的表现。这时,敏感的人们担心:长此以往,爱心必然不深刻,不高尚。可是,我却从“乞丐年夜饭”到“民工汤圆宴”中,看到了爱心的传递。

  如果李东平是一个没有杂念的纯粹高尚者,他也可以低调地资助其他人。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杂念的“高、大、全”式的爱心者是否占有多数呢?或者,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考虑这样爱心者的比例,因为,既然他们“高、大、全”,就不会受世俗的影响,可以在坚持中继续他们的纯洁行为;而那些普通人则可以在私念得到满足的情形下,释放他们内心的善念。如此并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是一件幸事吗?

  其实,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充满爱心的标志不仅是爱心的高度,而且还有爱心的广度;只有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付出爱心,社会才能真正地充满爱心。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人们多是世俗的普通人,他们捐献爱心时必然要经过一番利害上的权衡。对他们来说,爱心的门槛越低越有利于他们参与进来;如果爱心的门槛被抬得过高,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经济范围和心理底线,他们就会因“畏惧”而失去奉献爱心的动力。对于爱心可以期待其更纯洁一些,但不要患上爱心的洁癖。

  观点二

  送汤圆过去,而不是请人过来

  □苏婧摆开“汤圆宴”宴请农民工的李东平,在花费了2620元却遭遇冷场以后,却毅然决定“汤圆宴”还要再摆两天。看到老李如此执著,我想,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感谢他。因为他的心地是善良的,他的愿望是美好的,他更用实际行动提醒着我们,农民工这一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漂泊打拼的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温暖,需要我们在合家团圆的节日里,在吃这美味的年夜饭、饺子、元宵时,想起他们身处异乡的孤独,想起他们生活打工的艰苦。

  然而,“汤圆宴”遭遇冷场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农民工说得很实在:“来车接不?要是跑老远的,只吃碗元宵,还不够来回的车票钱,不值!”另一农民工的担忧也在情理之中:“是不是骗人啊,吃完再向我们要钱,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啊,如果人们觉得老李自掏腰包请农民工吃汤圆着实有些“犯傻”,那农民工不也同样会觉得自己千里迢迢去吃一碗可能只是唬人的“汤圆”,不一样有些“犯傻”吗?

  每个普通市民都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农民工做些什么,这点毋庸置疑。但为了把温暖真正送到农民工心坎里,什么人来做,如何做,采取什么形式也非常重要。就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如果是把热气腾腾的汤圆送到农民工手里,就远比招呼他们来效果好很多;如果是农民工的工头、老板请,就比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请效果好很多;如果是领导干部深入到煤矿、工地一线,把饺子、汤圆端到农民工跟前,和农民工一起过节,一块吃团圆饭,那么效果就更好。因为这时农民工看到的是真真实实的元宵,感受到的也是真真实实的温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