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代毕升”的上海求学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2:50 新闻晚报

  昨天下午4点,得知“当代毕升”———王选去世的消息后,南洋模范中学校长高屹神情黯然,在百年《中学简史》中默默找寻王选亲笔撰写的上海13年求

  学故事。

  王选说,上海,让我们萌发好奇心;学校,让我们长身体、长知识,“除了是个好

学生,我还有些调皮。”

  南模中学“元老”

  “我4岁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附属幼稚园,5岁入一年级,直至高三毕业,在南洋模范上学达13年……1948年小学毕业时,我以班上第二名的成绩升入初中。但不巧的是,南模初中部从那年起迁往郊区七宝镇,必须住宿。父母兄妹均劝我改读其他中学,高一时再考回南模,但我已对南模有了感情,加上想当从幼稚园到高三的第一届‘元老’,所以坚持去了七宝(即现在七宝中学的前身)。”

  这是王选在《在南模的日子》一文中第一次如此回忆自己对南模的深情。这段文字至今被保存在这所沪上百年名校的记忆中。

  风趣:校友会模仿师长上课

  在应邀为南模校史所题的序言中,王选回忆了南模的前校长沈同一。

  王选这样写:在每学期开学的会上,他常常引导小学生举起右手,用崇明口音宣读校训:“我为陶冶品性而来,愿遵守校规;我为研究学识而来,愿尊敬师长;我为锻炼体魄而来,愿爱护自己。”

  这些场面给少年王选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以至于在50年后依然历历在目。

  高校长说,2004年10月18日,王选参加了南模54届的校友会。在会上,他一一模仿了当初任教老师们上课的情形。语气、神态大家都觉得栩栩如生。最后他还用标准的崇明口音模仿时任校长沈同一带领大家宣读三句校训的场景。那真是神了,和沈校长的口气一模一样,重新唤起了校友们的求学回忆,引发了热烈的鼓掌。大家都跷着大拇指说,像,太像了。

  活泼:解老师棉袍上的扣子

  在《难忘的七宝南模初中三年》中,王选写道,“章玉麟先生……他大概对我印象很好,所以毕业题字时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了很长一段深情的话。他大概认为我是成绩好、品行好的好学生。确实我在初中时代一般不与人争吵打架,也不说下流话,算得上是个好学生。

  当然章先生不知道我也有很调皮的地方:我与赵宪初先生的儿子赵家铭和另一同学就曾合谋,一人假装问老师问题以分散老师注意力,一人掩护、另一人就解老师棉袍上的扣子,直到把一排扣子全解掉。

  “在七宝南模初中的三年还有不少有趣的事情,这三年是我长身体、长知识的三年,也是我终身收益和终生难忘的三年。”王选在文中如此回忆。

  责任:必须懂得为别人考虑

  事实上,求学经历给予王选后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王选曾回忆,小学的学习环境是宽松的,只要上课比较专心,每天的课外作业大约一小时就能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做各种有趣的事情。我小学时课余的爱好是打乒乓、踢毽子和在泥地上打玻璃弹球,练就了一些‘绝技’。这些户外活动培养了同学间的友谊和集体精神。大概由于我人缘较好,有一次以压倒多数的票数被选为班上品行最好的人。小学5年级我被选为班长,以后一直当学生干部直到大学毕业。

  12年学生干部的经历使我终身受益。除了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干部必须懂得为别人考虑、为别人服务,习惯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意见,而这些是一个人能够做出成绩的不可缺少的素质。前几年我看到了美国某著名心理学家的一个公式:“I+We=Fully(developed)I”,只有把个人融入集体,才能体现完整的自我价值,而小学和中学的环境,使我在青少年时代就较好地融入了集体……近年我在北大方正研究院招聘员工时,很注意他们是否当过干部,因为组织管理能力对于研究、开发和经营都是至关重要的。

  好奇:参观天文台的启示

  在南模的13年不仅给王选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还萌发了他今后的好奇心。

  “徐光启最早引入和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而南模和我的出生地均在徐家汇,也是徐光启的祖居所在地。参观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并由有关专家在现场介绍天文知识,使我们这些小学生萌发好奇心,而好奇心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重要推动力。”

  在《难忘的七宝南模初中三年》中,王选这样结尾:“座右铭: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是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法,必然会失掉一些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乐趣,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不少乐趣。对后学想说的一句话:从青年时代起就应养成艰苦奋斗和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

  七宝中学老师回忆王选

  “别叫我王教授”

  “到了需要切换幻灯片时,王老师会给我一个眼神,并带着一抹浅浅的笑意。平易近人,大师风度。”昨天下午,七宝中学信息中心主任陈圣日说。大学至今,这位年轻人一直和“当代毕升”保持着联络。

  不给“小跟班“压力

  陈圣日,现在是七宝中学信息中心主任,自称曾是王选教授在上海的“小跟班”。

  “每次来上海作各类讲演,王老师总会让我坐汽车跟着他,帮他操作PPT。”陈圣日说。1995年,当他还只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时,他开始在北大方正集团上海分公司做技术支持。

  当时的王选教授已经有“中国电脑之父”的称号,但让陈圣日惊讶的是,生活中的王选从不以学者的姿态自居,他规定,在北大方正,年轻者以“老师”称呼长者,并让别人叫他“王老师”,而非“王教授”。

  陈圣日说,刚开始,跟着王老师出门,一想到是跟着一个电脑界的大师,即使是点击鼠标操作PPT,陈圣日都非常小心。但王选教授却非常随和,从来不给压力,也从不事先排练。“到了需要切换幻灯片的时候,王老师会给我一个眼神,并带着一抹浅浅的笑意。”

  在陈圣日的回忆中,王选教授总以很平和的心态和人交流,但在这样的平和中,他成为当年北大方正年轻人的“精神领袖”。

  两天回复“用户”意见

  2000年2月,陈圣日到七宝中学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普及工作的第三年,他以三种身份(曾经的方正员工、七宝中学校友、方正用户)向王老师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从一个普通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给当时方正正在开拓的一个软件———奥思多媒体创作工具找毛病,提意见。

  “我当时只是以一个用户的身份说了一下自身感受,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王选教授第二天就给了我回复。之后,他的秘书专门打电话告诉我,王选教授将我的意见一一转给了负责这个软件开发的领导,让他们在升级产品中考虑这些问题。”

  如果说自己的建议得到王选教授的采纳让陈圣日惊讶,那他得到王选教授亲笔写的序言时,则是一份感动。

  2004年底,根据七宝中学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陈圣日写了《打造素质化学校》一书,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王选教授发了一份电子邮件,虽然王选还在上海东华医院疗养,但他却在三天后将一封手写的序交给了陈圣日。作者:□晚报记者 谢飞君 徐哲 实习生 陶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