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回归"理性阅读"(沙水清)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4:09 东方网 |
有消息说,近几个月来,在上海书城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名人牌”图书势头趋弱,渐显疲态,往常高居榜单数月不下的风光不再出现。相反,一些管理类、保健类、励志类“实用性”图书则纷纷成功“卡位”。 这一榜单趋向表明,求其“名”而不顾其“实”,毕竟不是理性的阅读选择,借“名人效应”一招鲜“吃”遍天下,并不会长久,最终是要遭日渐理智的读者冷淡的。开卷有 益,无论对名人名家作品还是各类实用图书而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而无益,不如不读。这里说的“益”,当然是指有用,包括陶冶性情、励志上进、丰富知识、激发创造、提高技能、消遣娱乐,等等。而从读者自身来说,理性的阅读,应该更加注重阅读的针对性和相关性。对名人名家作品,如果不问其质量或对自己的“适用”如何,盲目追捧,甚至为了求一个“签名本”而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已偏离了阅读的本来意义。藏而不读,连开卷都说不上,遑论“有益”?名人名家的作品,相对来说,往往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视角,给予一定的关注未尝不可。但利用公众的关注度而刻意进行市场炒作,文化难免会容易走味。如果名人名家不自重,受利益驱动,也加入“炒作”行列,以致将“注水”作品当作“力作”,既自毁声望,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至于那些演艺明星,仅仅因为自己出了名而想从图书市场分得一杯羹,有的甚至不惜以披露隐私、争风吃醋的低俗内容来取悦读者,就更是等而下之了。这样的“名人牌”图书如果总是稳居榜单,简直就是文化的悲哀了。 眼下,上海正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读书无疑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却大有讲究。现在,盲目追捧“名人牌”图书的势头正在趋弱,这是一个好的苗头,还望有关教育和文化部门顺势而为,加强引导,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