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绩显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6:56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讯(记者朱振国)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经过20多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研究与宣传,加强了对全

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宣传,为推动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首先启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共计9本马克思主义核心教材中有7本是由高校教师主编的。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决策咨询,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如南开大学APEC中心为我国领导人参加历次APEC首脑会议提供了几百份参考报告,对外经贸大学WTO中心为中国的入世谈判和相关对策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报告和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围绕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针,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咨询报告等,对国家的重大决策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27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座中,有17次22位高校教师参与了主讲。

  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高校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406个,重点学科201个,专业门类更加齐全,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带动了综合研究和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十五”期间,高校教师出版著作11万部,比“九五”增加了1.5倍,论文近100万篇,比“九五”增加了1.6倍。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精品、文化精品,如儒藏经典、《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西藏历史地位辨》、《黄宗羲传》等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历史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科研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等措施,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体制环境及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科研机构以固定人员为中心的运行体制正在向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新的运行体制转变。

  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据悉,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直至目前,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已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五分之四以上。因此,高等学校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主力军。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建设工作,全力完成中央交给的4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9本文科基础理论课教材的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好150本文科主干课教材,基本覆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逐步建立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学科建设、学生成长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水平精品教材。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于2007年完成。第二批15种重点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已于2005年启动。第三批120种左右重点教材研究和编写计划将在总结第一、二批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全面启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