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洋节入侵,如何收复本土节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10:39 大洋网-广州日报

  王文琦

  一直以来,有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购买国货,支持民族产业。文化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

  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商家的吆喝不绝于耳;年轻人的冲动,也在追求情感的宣泄中

似乎找到了出口。节日完了,各归各位,趋于平静。但留给我们的,仍有深思余地,不少人这样问过: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会痴迷于一个舶来的洋节?中国人为什么不过自己的情人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是小事一桩,还是应当引为深忧?

  这些年,和情人节一起的舶来节日,还有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人们发现,与洋节大热对照,我们自己的节日正在日渐“空洞化”,而且日益淹没在商家的叫卖声中。元宵节怎么过的?笔者问了几个朋友,回答千篇一律是:家人聚餐,打牌,聊天,看电视等。很多人应该记得,小时候每到元宵,最期盼的是打灯笼、吃元宵、放烟花,提前几天就开始糊灯笼、写灯谜,更是一桩乐事。现在,有几个孩子还有这样的喜悦和期待?

  对于这一切,笔者也有切身感受,每到一节,一般程序是:先到超市购物,储备足够的食品和水果等用品,然后等到日子到来和亲朋忙碌一番,消耗一番,最后人困马乏,抓紧时间休息、等着上班。可见,不少人节日生活的内容已经与这个所谓的“节”没有太多联系。无怪乎有人说,“节”将不节:传统节日正在被物化,其精神和文化内涵正在被人自觉不自觉地忘记,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模糊,从上世纪80年代人身上远离,从上世纪90年代人身上消失……

  “洋节”入侵与“节”将不节是差不多同步进行的,而洋节之所以能如此顺畅地侵入年轻人的心中,我们自己节日的无趣和空洞也为其提供了前提———使得它们乘虚而入。为什么我们的节日会没有了生机?根源则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日渐痴迷于“管理”社会,同时,我们的“管理”又是在缺乏对如何保护、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不难设想,每逢大的节日,在我们造就和维护秩序的同时,节日和伴随它的精神文化内涵往往就被某些简单和粗暴的管理手段阉割掉了。比如争议不休的“禁放”,更多的人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做出决策,事实上,我们需要更为宽广和理性的思路。太多的事情,并非一个“禁”字那么简单。文化要与时俱进,民族节日要符合时代潮流,政府之引领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有人说,过着舶来的情人节,总感觉不那么真实,不那么舒服,不知道自己的情感是应景还是自觉,不知道怎么找到中国式表达的那种诗意和含蓄。也有人说,“七夕”或“上元节”是多好的意境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的,我们本来有自己很好的节日,意境更美,情味更浓。

  民族节日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一旦失去,就再难复归。因此,当前的急务是,我们要像支持国货和民族产业一样,整合政府、民间和知识界的力量,收复本土节日的民俗气氛和精神文化内涵,让我们自己的节日振作起来,热闹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