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杜绝"吃空饷"须强化人大对财政的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15:04 浙江在线

  《人民日报》2月13日刊登报道称,四川对财政供养人员进行专项清理,共查出3.7万人“吃空饷”,每年被冒领的财政经费高达6400万元。不用说,消息一出,许多人都为此感到震惊。其实,早在去年年底,河南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就清查出了逾亿元的空饷额度。以这两个地区的情况类推,我国“吃空饷”的问题绝非局部现象,很可能已经成为我国财政体系的一个隐性“黑洞”。

  “吃空饷”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盗窃国库现象。通过巧立名目的方式,政府或公共部门的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制度空隙,每年都要大量吞噬国家财政经费,这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损害了公众和社会利益,还直接导致了行政腐败的扩散化和隐蔽化,从而大面积败坏政治风气。防范和治理“吃空饷”的现象,已经成为反腐败走向深入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吃空饷”现象如此猖獗,既有制度因素,又有文化诱因。从制度来看,地方财政的编制、支出普遍不够透明和规范,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客观上为“吃空饷”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从文化层面看,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人情的国度,人情照顾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往往超出了制度的约束力,在公共权力缺乏制约的情况下,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等“空饷”模式很容易就成为人情往来的“份子”,甚至成为下级孝敬上级的“礼单”。人情社会对制度的“软化”还带来了另一种后果,那就是“吃空饷”即便被清查出来,往往也只是作为一种违规行为被从轻发落,这种过于温和、宽松的惩处措施,对“吃空饷”现象事实上等于纵容。

  鉴于“吃空饷”现象的隐蔽性和零散性,“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的人治措施未必能够长期奏效,也很难保证“吃空饷”病症不会大面积复发。从前期预防来说,地方财政必须做到高度透明、有效监督,这就要求地方人大对财政预算编制的监督必须落到实处。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中,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财政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是非常关键的,但在县市等基层,人大对财政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客观上使得地方财政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陷入晦暗不明、监管失控的状态。如果不能强化地方人大对地方财政的监督效能,“吃空饷”现象就很难得到遏制。

  从震慑效果来看,目前在不同地区展开的财政供养人员专项清理还仅限于“摸家底”,远远说不上治理,更谈不上惩处。“吃空饷”在法律上属于何种罪名?相关责任人应承担何种行政和刑事后果?“吃空饷”成灾的地区,如何追究领导责任?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没有结论,也意味着我国的司法体系对“吃空饷”问题还缺乏有效应对。

  地方财政历来是问题多发的领域,“吃空饷”问题对地方财政的安全、公众福祉和政风建设都形成了挑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重的“吃空饷”现象同时还提醒我们,公众对地方财政的监督还相对薄弱,强化人大对地方财政的监督,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都是当前的急务。


作者: 蔡方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