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分配不公现象值得关注(来函照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2:14 江南时报

  编者按:

  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的汪祖民先生是本报的热心读者之一,他自己也称“经常阅读江南时报,关注江南时报,尤其喜欢她那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善于提出理性意见的风格”。昨晚他寄来的这封洋洋数千言的文章,针对高校存在的分配不公的问题,以自己所在学校、所在院系为例,结合自身观察,直陈分配不公的表现。高等院校,是知识分子云集

之所,社会精英聚集之地,若分配不公的问题长期存在,必然会引起更为恶劣的影响。由于种种因素,对汪先生所言的问题还未及调查取证,作为一家之言,他所反映的问题也未必准确或正确,但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教师发出的声音,应该说不管对于教育决策者,还是高校管理者,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有参考价值的备忘录。

  江南时报编辑同志:

  现在高校已经放寒假了,学生的离开,使校园由往日的喧哗与吵闹变成了安静与沉寂,辛勤工作了一年的教职工们,已经获得了一年的岗位津贴,但教职工们心中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他们对照有关文件和校内岗位津贴分配方案,以及各系的分配结果,感受最多的还是分配不公的现象困扰在心头。以苏州科技学院制定的年岗位津贴制度来分析,特别是城市与环境学系的分配结果来看,这种分配不公正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岗位津贴设定不科学问题。

  一些高校将校内工作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三种。表面上是号召“公开、公平、公正”竞聘上岗,但实际上是这三种岗位不能够自由竞聘,而且还有许多身份限制,不能够自由活动。对于教学科研岗位能够进入量化考核,同一种岗位人号还可以对号入座。至于其他两个岗位,就是在同一种岗位上也难以实现竞聘上岗,也是画地为牢,也是不能够突破的,还是按部就班对号入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能够一致。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津贴,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副高级岗位津贴低于党政管理岗位的副处级,更低于教学岗位副教授,年津贴最高达4000元,最高也只不过是副教授最低级的27000元/年,最低的只有24000元/年,这里边还不包括教学科研岗位教职工因为课时、科研成果等计算的超工作量而获取的更多的报酬。专业技术岗位没有课时和科研成果计量的工作量所获的报酬,一句话,专业技术岗位不可能有超工作量的报酬,只有微不足道的考核奖。特别是每年政策变化总比制度变化得快,让教职工们难以适从。年终考核奖有如“九斤老太———一年不如一年”,分配差距倒是大得近三分之一,达千元。2005年底稍有改变,却是总量都变少了。这导致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学历、技术职称都低的现象出现了,人员也不稳定。

  二、两类岗位聘任不公平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党政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上,因为考核工作难以做到量化,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每等级分两个级别,因为学校是按照高级别发放岗位津贴费的,系内部是按任职年限等因素进行聘任的。有的人被高聘,有的人却被低聘,差距特别大。例如,中级职称不满5年,只能够聘任为专业技术6级岗位(18000元/年),如果被高聘一级到5级(20000元/年),每月岗位津贴增加84元,相当于涨工资级别3级有余(27×3=81元)。副高级岗位分为3、4级,岗位津贴为27000元、24000元,低聘任者则会比中级职称者要少拿209元/月。这里边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就会导致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心态严重不平衡。

  三、科研费分配不平衡问题。

  一是科研立项。对于高校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就是撒胡椒面,有限科研经费没有投入到具体的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中去,搞平均分配已经是不错的了。有的人从来没有科学研究基础,某软件在城市规划上的应用,也成了某高校的科研立项课题。与其说在科研立项方面取决于校长的眼光,倒不如说决定权在系部基层,立项申报还没有到校长的办公桌时,已经被科研管理部门挡在门外了,谁能够奈何得了?这就说到管理体制问题了,这就是滋生更大问题的温床啊。在表面上看起来比没有课题研究的人要忙,在科研点数上也十分实惠,但很难体现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上。对这类科研工作的如何评价目前还缺乏认识。二是科研成果奖励方面看身份,学院科技处在计算科研成果资历上还能够一视同仁,可在系一级就随心所欲了。对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可以计量成工作量,还能够拿到课酬津贴,而其他岗位人员在系里却不能够计算成工作量了,不能够作为评定业绩的依据。三是业绩评定倒是不看科研成果了,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没有一点科研成果,倒是几年来都被评为优秀,多拿考核奖励、业绩奖励等等好处。对此,考核不公的现象也是分配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啊。

  此外,还有管理人员管理费过高,专项工作量分配不均问题(本报略)。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缩小贫富差别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高校存在如此大的工资差别不利于学校稳定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工资收入相差达8倍多,不少人还有不少以科研为名的隐性收入,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种分配不公平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目前我们在岗位职责的界定和绩效评价方面问题较多,挫伤了教师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文有删节)

  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汪祖民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16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