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务员仅能买私车是不够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2:44 东方早报

  文 孙化民等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清华大学廉政建设研究所任建明教授近日指出,“公车使用实质上是一种职务消费”。任建明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公车滥用现象,就要对公车进行货币化改革。在最大限度地取消公车的同时,政府也要相应地改革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在今后步入“汽车时代”后,中国应该让绝大多数公务员买得起私车。

  且慢对“买车论”愤怒

  对任建明教授的这番言论,不少网友质疑,“这不是变相鼓吹公务员涨工资吗?”“老百姓们才挣多少钱?希望教授把眼光放在老百姓身上多一些吧!”……归结一点,大多网友对任建明的“买车论”相当愤怒。

  笔者注意到,“中国应该让绝大多数公务员买得起私车”的前面,有一个限制范畴,那就是“在今后步入‘汽车时代’后”。“汽车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汽车步入大多数家庭,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消费品。按此理解,任建明的“买车论”可以理解为“在遥远的将来,当中国大多数家庭拥有汽车的时候,绝大多数公务员买得起私家车”。当中国真的步入“汽车时代”,当中国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时候,绝大多数公务员买得起私家车,有什么奇怪的?

  当然,公务员是否买得起私车与公车改革根本是两回事。公车制度不改革,即使大多数公务员买得起私车,也杜绝不了公车私用现象,更解决不了公车浪费和公车腐败问题。况且,公车改革应以“限权”为坐标,而不能以公务员涨薪或变相赎买为条件。 山东省淄博市孙化民

  应跳出职务消费货币化怪圈

   从已经实行货币化的地方看,“职务消费”已经异化为“权力消费”。为什么?因为确定货币化的依据是职务的高低,而不是公务的需要。这样的改革,只能强化官本位。

  其实,公务用车的消费,不是职务消费,而是公务消费。

  使用公车是公务需要,“公务”和“需要”,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但将行政成本转化成“货币”进入个人腰包,使行政成本变成了个人利益的驱动力,以至于执行公务,还得在工资之外追加薪金,其效果无异于向不正之风乃至腐败让步。这种做法,不问公务是否需要,“车贴”吃大锅饭,人人补,此其一。其二,行政成本没有谱,却能发放巨额补贴,不能不令人怀疑其是否合法。其三,行政费用变为津贴,变相加工资,又不纳税,显然乱了规矩。

  公车私用,用公家的车、公家的司机、公家的汽油,办私人的事情,一个铜板都不出,什么性质?贪污!因此,治理公车私用,当追究法律责任,而不是用车贴去赎买。

  毫无疑问,“职务消费货币化”有弊无利,于法无据,应该叫停。 湖北襄樊学院文志传

  鼓励买车但谨防私车公养

   开私家车,公家掏腰包“买单”,这就成了“私车公费”、“私车公养”。这种现象在有些基层已经出现,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很多公务员买个车不成问题,但是高昂的车辆养路费、耗油费、维护费等“养车钱”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私车公用”这一现象,包括那些将公车转手给本单位某个人,车照旧用,养护费作“车旅费”报销,只是更名而已;或单位往往通过以“个人名义”购车的方法购车,车辆的一切费用,由单位负责。

  我们应该清楚,“私车公养”这股歪风邪气带有很大的隐蔽性,让人防不胜防,比较起治理带有明显特征、易暴露的“公车私用”,难度大得多。

  只要我们对“私车公养”现象有了足够认识,对其本质有了足够把握,作好充分准备,把“私车公养”这种不良歪风扼杀在“襁褓”中,鼓励公务员买私车则不失为解决公车管理改革的一剂良药。广东省南海市王加荣

  公车改革不等于工资改革

   根除“公车私用”,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监督和制度的完善,如果没有了这些必要的前提,可以断言,即使所有的公务员都能买得起私车,依然难免会有人身不由己地去打公车的主意。

  防止公车私用是公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货币化改革只是为了补贴公务人员的职务消费,与公务员是否买得起私车并无必然联系。如果硬要把提高公务员工资作为货币化改革的一种“配套措施”的话,难免会让人怀疑,这样的改革是不是又在为公务员变相谋取着福利?不滥用公车谋一己之私,这是公务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为什么要假公共财政之手予以额外的奖励?

  公务员购买私车不是问题,问题是购车款不应该来源于不滥用公车的奖励;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也不是问题,问题是这样的工资改革不应该脱离当前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如果真的到了所谓“汽车时代”,我想问的是,能够买得起私车的普通老百姓究竟能有几人?在公车滥用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之下,如果“汽车时代”纵横驰骋的都是公务人员的私车,这恐怕是比公车滥用本身更加容易引起不良社会影响的现象。河南省安阳市赵志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