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一德38载钢铁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4:03 山西日报

  

王一德38载钢铁人生(图)

  图为王一德在生产一线。李国光摄

  他,2005年底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人,也是我省本土培养的第三位院士——王一德38载钢铁人生

  1968年,王一德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毕业,随即来到太钢工作,从此与钢铁“相依相偎”。

  2005年底,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会议室里,王一德接受了记者采访。与“厚重”的钢铁完全不同,他的侃侃而谈、乐观幽默让现场气氛轻松、愉悦;与“院士”头衔和“沉甸甸”的业绩对照鲜明,他的谦逊、务实、知足让人感觉像在听邻家老伯的“平凡”人生。

  结缘太钢,“就是奔着这个专业来的”

  1961年,王一德从北京钢铁学院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不过,此前一年,他就已当上老师了。

  他回忆道:“我大学时的专业是金属压力加工,通俗讲就是轧钢。当时冶金专业教师奇缺,读到大四时,就被学院抽出来代大五(注:当时北京钢铁学院本科实行五年制)的课了。”四年级学生一点也“不谦虚”:“那是记忆中比较艰苦的时期。不过,不太怕吃苦,是我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他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多钟,然后开始自己学习,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五点钟起床继续学习,八点再开始工作。靠着吃苦与毅力,王一德圆满完成了当“小老师”的任务。

  1963年,王一德考取了所在院系的研究生,当年全校共录取9人。毕业后他来到太钢,“上硕士研究生时,我学的是冷轧硅钢,当时全国只有太钢有这个项目,我就是奔着这个专业来的”。

  不过,与太钢结缘前,王一德就已结缘钢铁了。

  “高考报志愿时,我第一志愿选择的就是北京钢铁学院,第二志愿才是清华。”王一德笑呵呵地说。他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末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学时就读于杭州第二中学。“我是一个很爱玩的人,但成绩一直不错,当时考试成绩实行5分制,我基本上都是5分。”这样的好学生怎么会首选北钢呢?王一德回忆:“1956年高考时,正值鞍钢三大工程建设,轰轰烈烈的钢铁工业发展对全国影响很大、贡献也很大,而且我哥哥也是从北京钢铁学院留苏的。”

  就这样,选择了钢铁并且选择了太钢的王一德,从当工人、开轧(钢)机干起,开始了平凡简单又闪亮瞩目的人生。

  研究太钢,“70年代成果便开始显现”

  王一德是一个工人师傅们都很喜欢的人,学历高,有文化,掌握技术快,一般工人进厂几个月后才能上轧机,他第二天便上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的各项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太钢试制国家重点工程用的冷轧纯铁板,年轻的王一德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案,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技术难题,而且使太钢这一技术达到当时西欧国家先进水平。但纯铁生产经过轧机退火后,出来的纯铁板板型有点不合格。怎么回事呢?“再好的方案,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还得靠工人、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王一德找到了有病休息在家的老班长,三下五除二,老班长便把难题破解了。

  “对技术研究人员来说,经常会解决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这是最高兴的事。”王一德说,不过,与解决小技术难题不同,当年这项技术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这是他第一次拿“这么大的奖”,“感觉晕乎乎的,做梦一样”。

  王一德多年工作在太钢工程技术一线,主要成果集中在不锈钢、电工钢和轧钢技术方面,这些成果帮助太钢走在全国同行前列,有的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给我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太钢虽是普特钢兼有,实际上是要大不大,要特不特,品种多而散,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1998年,不锈钢和不锈钢材产量分别为9.6万吨和8.2万吨。1999年,国家抓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整个不锈钢市场缺口达2/3,同时考虑到太钢处于太原上风口位置,上不锈钢项目不但生产工艺环保,而且产品可以100%回收。太钢申请了14亿的国债贷款,开始不锈钢建设。当时,王一德主持制定了不锈钢发展实施方案,并主持不锈钢技术创新和系统改造,使太钢的不锈钢工序成本降低40%,年产量从10万吨攀升至现在的百万吨,居世界不锈钢企业第八位。

  坚守太钢,“挑粪种田,没想到有今天”

  随着各项成果的影响日益扩大,王一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想挖人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他坚守着。

  “现在,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很盛,不过,我不就‘北飞’了吗?”王一德认真地说:“根本原因还是事业。去其他地方的机会确实很多,专职、兼职、顾问都有,但除了在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博导外,其余的我都拒绝了。我对钱财不是很看重,我的事业在太钢,除非有一天太钢不要我了,否则我会一直呆在这儿。”

  对钱财不看重,对各种待遇和职务,王一德也容易满足。“第一次受挫折时,我挑过大粪,种过田,挖过山药蛋,那时心想自己可能要在农村呆一辈子了;第二次受挫折,我想自己这辈子能当上个副处长就知足了,没想到后来会当上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直至院士。”

  王一德和老婆曾经没有房子住,托朋友到处给找,找到的是废弃的茅房,两人只好分居单身宿舍;1985年、1988年曾两次遭遇“死神”,特别是后一次被误诊为肝癌晚期。他因此常跟年轻人讲: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荒废自己,机会没来时,不妨先充实完善自己。

  太钢院士,“没有太钢,就没有我的舞台”

  说到星期天都不休息,王一德说:“太钢不光是我,很多职工都是这样。”说到他对太钢不锈钢研究的贡献,他说:“之前太钢几代人曾对不锈钢研究作出过不懈的努力”;祝贺他当选工程院院士,他又说:“都是太钢为我创造的条件,我们陈董事长、吴书记、李总经理特别支持我,党政班子中的其他同志也做了很多工作”……

  他诚恳地说:“当选院士,荣誉首先是太钢的,没有太钢,就没有我的舞台;没有太钢,我也增长不了才干。”为“对得起太钢,对得起支持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今年已67岁的王一德依然在奔波忙碌:负责新的不锈钢冷轧工程实施、冷轧硅钢扩建工程、不锈钢无缝钢管厂和不锈钢精密带钢厂……“我会继续在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太钢的发展,为山西、为国家的工程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尽一把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全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王一德说:“今天的王一德和昨天的王一德没什么两样,才干并没有增长多少,不同之处是责任更重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

  “院士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拿的。”中国工程院在给入选院士寄入选通知书的同时,一并寄来了一封《8条共勉》的信函,王一德很认真地阅读了,“第一个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院士是普通一员,不是‘万事通’,只是在某个领域里有一些特长;其次是要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强化自己,只要能动弹,我就不会因为已经拿到这个荣誉就躺倒不干了,一方面有责任,一方面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最后还要接受大家监督,这是8条里最重要的,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大家才会继续尊重你。”

  当选院士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优厚待遇,“我不是圣人,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我不敢说,但首先要讲付出,讲贡献,做出贡献之后自己首先是开心的。”王一德笑呵呵地说:“听说当选院士后,每月会有津贴。不过在所有待遇里,我最高兴的是以后坐火车、坐飞机不用排队了,方便。”

  本报记者李林霞(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