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清茶飘香柿林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7:08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本报记者 罗涟浩 余姚记者站 叶初江 龚宁

  传统美德的“魅力”

  来到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你在随便一户人家坐下歇脚都会受到欢迎,一杯热腾腾的清茶是最好的问候。

  自2002年丹山赤水风景区开放,柿林这个景区内的小山村就变得热闹非凡。一位已来过三次的上海游客这样描绘他眼中的淳朴民风:在这里打听一个人,村民会放下手中的活,陪你去找……他说,这已成为景区的另一种资源,吸引着更多的游客。

  柿林村这几年富起来了,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3000元增加到去年的6000多元,但传统美德却始终留存在每一个村民心中。去年,村里曾经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专门负责调解纠纷。没多少时间,这些老人就要求辞职。村支书沈炳荣解释道:“理由是没有纠纷让他们调解。”

  年过古稀的褚秀娣老人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不是因为她有多少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她多年来默默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和丈夫。一位游客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满头白发的老人吃力地把丈夫背到向阳处,轻轻盖上一条毯子,然后自己在旁边洗刷丈夫全是尿渍的裤子……游客说,这是比丹山赤水更美的风景!

  读书之家明理人

  柿林村过去穷,却创造了一个令富裕村都很难企及的奇迹:280户人家出了130多个大学生。春节期间,他们几乎全部回到老家,一早起来总会端一杯清茶到父母面前,然后才忙着去洗衣洗被、收拾庭院。面对游客诧异的目光,他们显得很坦然:是父母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柿林村给了我苦尽甘来的信心……

  元宵节那天,这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游客看到,在一间古色古香的房子前,沈功宏、沈合顺两位老人相互配合,一个画的是松鹤梅竹,一个写的是“延年益寿”,作品全部免费赠送给游客。

  30年前从江苏嫁到柿林村的陈玉珍一字不识,却把三个儿女全部送进了大学,其中小儿子还是个研究生。她说,在家里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曾经整年不吃肉,10来年不做一件新衣,但始终没有动过让子女辍学的念头。“宁住茅草房,不亏读书郎。”每当有游客问她,她总是这句话。

  如今,每当有村民子女考上大学,全村人都会敲锣打鼓前去祝贺。如果这家人经济条件不好,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会时不时给予接济。他们说,多培养一名大学生,村里就多一分希望。

  现代文明润古村

  如今,到柿林村的游客会发现,过去当地的茶叶都是装在大塑料袋里论斤卖,如今全部装进了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旁边还放上几张品茶桌,颇有几分情趣。“旅游一热,土特产也有了销路。按过去的销售法,品质再好也卖不了好价钱。”他们说。

  在村里呆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现代文明对村民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柿林村现有近30家“农家乐”餐馆、旅社,却没有给游客脏乱的感觉。今年元宵节,这里举办了“中国乡村游”宁波开游仪式,一位杭州游客发现了许多细微的变化:这些“农家乐”的厨房内全部贴上了瓷砖、安装上了抽油烟机;每个房间都有烟灰缸、垃圾桶;屋外的道路虽然大多是石块铺成的,却很难看到纸屑和痰迹……

  柿林村里有一条小溪。景区刚开放时,曾经有游客反映溪流上常出现不少垃圾无人收拾,“没办法,农村毕竟是农村”,一位游客说。这句话刺痛了柿林村村民的心,于是,人们经常会发现到村边种菜、掏笋的村民抽空默默地在清理溪中垃圾。“小溪就像柿林村的一张脸,城里人爱干净,我们也要转变观念。”村民这样说。

  一些村民家中还买了电脑上了网,不仅为自家的农产品寻找销路,还帮着村里宣传起了旅游形象。更多的村民则请人专门装修了房子,虽然古村落整体形象不曾改变,但走入每户人家中,却都别有洞天……

  今年春节,有一些村民结伴到上海、杭州去旅游,钱花得不多,但玩得十分开心。他们说,城里人都赶往乡下看青山绿水,阿拉山里人也要去城里长长见识,其实道理一样,都叫享受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