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宁夏“二号工程”彰显“磁场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9:23 宁夏日报

  从一个遍布农田只有屈指可数几家企业的城乡接合部,到一个拥有1300多家企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个每年只有几亿元工业总产值的“小兄弟”,到一个年工业总产值46亿元的“老大哥”,有宁夏“二号工程”之称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便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自2004年11月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整合并以后,这里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2005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GDP26.3亿元,同比增长16.4%;工业总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25.2%;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主要经济指标在中西部1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居中上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位居前列。

  是什么让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加足了马力?走进日新月异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寻找答案。

  虽然春节刚过,宁夏共享铸钢有限公司的工地上已是热火朝天。

  听说记者要了解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共享铸钢项目筹建组副总指挥罗永建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全部感受:“没有开发区管委会,我们这个项目早就移师外地了。”

  总投资2.98亿元的共享铸钢项目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6个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方发现解放军某部的用地妨碍了项目的建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就无法正常建设,整个工程只好停滞,最终只能选择离开宁夏。银川市委副书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文章得知此事后,立即带上人先后到兰州军区、总后勤部协调解决此事。虽然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为此忙了两个月,但他们最终留住了这个项目。

  被开发区管委会主动服务精神感动的不仅仅是共享铸钢,在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洁净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主任姚益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巨人数控机床二期扩建完成后,本应该由企业自己申请竣工验收的活儿却被开发区管委会给“抢”走了,“工程一结束,开发区管委会建设局局长马杰就经常给我们打电话,催促我们进行竣工验收,并主动上门为我们验收,从申请验收到验收结束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如果我们自己去办这件事,一般要用两个月时间。”正因为有了开发区管委会这样的服务,小巨人数控机床二期扩建工程从去年5月开工,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建成投入生产。

  这些细节感动了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发展的企业。小巨人机床公司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印证。

  1999年,小巨人进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那时我们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个月才生产10台到20台机床,也只有4个品种。依照当时的状况,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姚益回忆,“这时,银川市和开发区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在各个方面一路‘绿灯’。尤其在二期扩建中,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多次带领有关人员现场办公,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如今,小巨人一个月可以生产70台机床,19个品种的产品,企业的规模也比当初扩大了一倍。”

  日本Mazak公司第二副会长山崎恒彦负责小巨人机床公司,他每年都会来银川,每次当他踏上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热土,都会说一句话:每次来都能看到银川市的变化,这些变化坚定了我们在这里发展的信心。

  短短的6年时间里,小巨人机床公司已发展到年产1000台机床、国内现有中高档数控机床最大的生产厂家。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有一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用一个个倍感亲切的细节增强了开发区的吸引力,而且他们还开始大手笔的建设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发展的工业新区,使银川经济开发区真正发挥出强大的“磁场效应”,成为建设大银川的中坚。

  一组数据记录着银川经济开发区时不我待的发展步伐:

  2005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共享铸钢、大连实德、光彩实业、小巨人数控机床等6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神速,有4个项目将竣工投产;

  2005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引进合同和协议项目48个,计划总投资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8亿元,康师傅、美国罗门哈斯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

  2005年,3亿元资金使开发区增加了12条、总长20.2公里的道路,增加了10万平方米绿化带;

  2005年,宁夏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发区软件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等科技孵化载体加强建设。

  “2005年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一年。”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视察的领导,在开发区发展的企业共同感受。

  据统计,2005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宁夏众多的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但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没有就此止步,李文章这样描绘开发区2006年的发展蓝图,“在‘十一五’起步之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和体制优势,加快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招商引资质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投融资力度,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发展的工业新区。”

  本报记者 吴宏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