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美战略调整不必反应过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9:24 环球时报

  ●一年来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调整主要是策略性的,不是战略性的,即变化与调整主要是策略方面的,不是战略目标、内容与战略部署的变化与调整

  ●美国的逻辑就是只许它自己保持不断发展、强大,不允许别国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实力发展和强大,谁发展了、强大了,美国就把谁当作“竞争者”、“威胁”、“对手”甚至“敌人”

  ●无论世界事务还是中美关系,都不是美国一家能决定的。除了在国家统一等涉及我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外,中国也不必对美国的战略和策略处处反应,针锋相对

  美国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第一年已经过去了。人们看到在这一年中,美国外交与布什第一任相比有些较为明显的变化。而在最近其第二任第一年结束时,总统、国务卿、国防部等政要或部门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的重要讲话或报告,更使世界关注美国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变化调整及其影响。

  美外交调整主要是策略性的

  综观美国一年来的外交言行可以看出,其变化调整主要是策略性的,不是战略性的,即变化与调整主要是策略方面的,不是战略目标、内容与战略部署的变化与调整。

  布什第一任期的外交给世界以鲜明和深刻的印象。这一外交相当大程度是以“9·11”及对此的反应为特征的。“9·11”对美国举国上下的震撼和影响是极其重大的、根本性和历史性的,这对美国以外的国家的人来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它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布什政府内强硬派在21世纪初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和影响,给了美国政府和政界中传统保守势力甚至极端势力一个确立其地位、影响和战略策略的历史机遇。布什本人在相当程度上也倾向于传统和保守派的信念和主张,受其左右和影响。

  “9·11”以后布什政府的外交“创新”主要体现在“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其行动主要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是后者具体地体现了“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的理念。但到其第一任结束、第二任开始时,布什政府的外交在世界范围面临困难的局面,在国内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和质疑。伊拉克局势的不稳定、不确定及美国在世界的孤立,对伊战争在国内面临越来越多的“丑闻”和反对,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对其第一任的外交理念、战略和策略进行反思,并在第二任的一年中对美国外交策略进行一些改变和调整。

  变化调整之一是政府外交班子和结构出现了变化和调整。布什第一任实际存在由国防部长、国务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组成的“三架马车”,但这“三架马车”不够和谐,现已改变为总统—国务卿外交“一条线”。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美国外交方面的声音大为减少,甚至“闭了嘴”,同时新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外交方面一年来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从没“开嘴”说话。副总统切尼的外交锋芒也被削弱了很多。除总统外,美国外交的声音几乎都来自国务卿、副国务卿等领导的国务院,使国务卿在美国内外的声誉大升,甚至出现很多关于赖斯竞选下届总统的声音。

  变化调整之二是“单边主义”言行不再流行,“先发制人”也不再被突出强调。一年来,布什政府上到总统,下到国务卿、国防部长等官员,几乎使尽浑身解数去讨好欧洲,改善与欧洲盟国,特别是法德等“老欧洲”的关系。一年来,访问、会谈、自我批评、甚至自嘲等一个接着一个,尽管到目前为止收效并不大,但美国仍在“不屈不挠”地努力着。

  在伊拉克、阿富汗问题上,美国在不断要求盟国和国际社会更多地介入稳定其局势和重建进程之中。在伊朗、朝鲜核问题上,美国也一度显示出不小的“克制”与“耐心”,鼓励欧盟大国和其他国家打头阵,如不成则主张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直到最近才在伊朗核问题上谈及“军事”等强硬手段。

  必须看到,一年来美国外交出现的某些变化调整是策略性而不是战略性的。因为,综观一年来布什政府的言行,不论是最近国务卿赖斯“外交转型”的讲话,或是总统国情咨文和国防部最近发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等,都一再表明美国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的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没有变化。在战略目标上,无论是2002年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去年布什连任时的就职演说,还是最近的讲话文献等,都一再表明美国的战略目标仍是打击恐怖主义,确保美国安全;保持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优势和主导地位,不允许其他国家的“竞争”、“挑战”或“威胁”;仍坚定地坚持在全世界推行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要按这些“自由、民主”标准“改造中东”和全世界;仍要在全世界,包括美国本土维护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维护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作用等。在这些国家根本战略目标上,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是一致的,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其实之前的克林顿政府也和布什政府一样,把保持美国的优势和“领导”地位作为美国根本目标,把“经济”、“安全”和扩展“民主”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

  美国出现战略“新思维”

  尽管如此,但一年来,特别是最近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的几篇重要讲话和报告,表明美国人也在思考美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某些具有战略含义的新思维。

  一是把反恐战争作为美国较为长期的战略重点之一。尽管近年来包括布什在内的美国政要一直强调反恐战争需要长期努力,但把反恐战争明确确定为美国长期战略重点之一是2月3日公布的最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个基点,是美国的一种战略新思想。美国媒体在报道这一文献时也突出强调这一内容。

  二是把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视作长期的战略“竞争者”。美国外交和全球战略一直在寻找对手和敌人。尽管恐怖主义是美国当前和未来的对手和敌人之一,但美国外交和战略旧的冷战思维仍没有改变,美国仍然把其他大国,包括大国的崛起,看作是对美国的竞争、挑战,当作威胁、对手甚至敌人。苏联解体后,1992年得到老布什总统认可的“五角大楼文件”把“工业强国”当作未来美国的挑战者;2000年大选和执政初期,布什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最近布什的国情咨文强调中、印的“经济竞争”,《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则把中、印、俄所谓“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的发展当作美国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并把中国军事能力的发展作为美国未来的“最大威胁”。这些战略“新思维”、新发展值得关注和重视。

  中国不必处处与美针锋相对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战略和策略的变化调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有直接的战略性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如以前那么重大。

  首先,美国反恐战略长期化本身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是有利的。因为反恐既是美国的利益,也是世界的利益。但要注意美国的反恐策略、手段和行动有时事与愿违,不具有建设性,甚至可能带来破坏性,带来更多、更广泛的恐怖活动,使世界更不安全,更不稳定。

  其次,美国的战略逻辑仍然是一种强权、霸权、对抗式逻辑。美国战略思维中不具有中国等国追求和倡导的“同世界所有国家保持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的逻辑,反而总是相信世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总是在寻找和确定“竞争者”、“挑战者”、“威胁”、“对手”甚至“敌人”,并坚持用实力、武力、军力的办法对付这些现在或未来可能的“竞争者”、“挑战者”、“威胁”、“对手”甚至“敌人”;美国的逻辑就是只许它自己保持不断发展、强大,不允许别国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实力发展和强大,谁发展了、强大了,美国就把谁当作“竞争者”、“威胁”、“对手”甚至“敌人”。现在看来,美国执政者中相当数量的人不具有21世纪的观念和信念,不具有人类几千年来具有的“和合”文化和哲学,也不具有任何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和信仰,有的只是要“领导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构成的世界”(克林顿1997年语)的目标和信念。美国这种思维和战略是排他性、对抗性的。

  最后,对中国而言宜坚持两个方面。一是要看到美国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是个多元社会,很难只有一种声音。即使是同一政党、同一政府,也存在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思维,如《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发表的当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则表示“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危险越来越小”。因此,中国不必把美国一时的一个观点、某一篇讲话或报告看作是美国的全部或美国整个战略和政策。

  二是无论世界事务还是中美关系,都不是美国一家能决定的。中美关系中,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中国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美国想怎样、计划怎样是一回事,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世界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决定的。中国宜在国内外、包括对美外交中坚持自己的判断和战略目标,走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受外部力量左右,不按别人的步伐和逻辑走。除了在国家统一等涉及我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外,中国也不必对美国的战略和策略、包括消极方面处处反应,针锋相对。美国战略的很多方面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攻自破的。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证明。▲

  (作者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6年02月14日第十一版)


楚树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