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球化中的妇女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9:24 南方日报

  女性观察

  王宏维

  “个人的即国际的”是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口号,它源自于更早的一个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后者强调的是,任何女性(个体)所遭遇的歧视、权益侵犯及

其解决都具有政治性质,即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政策的贯彻直接相关联的。这一口号体现了女性主义对日常生活与政治之间、社会变化与妇女利益之间直接而深刻关系的理解。1989年,女性主义者恩隆(Enloe)出于对国际政治的全面了解,捕捉到了妇女问题的全球性维度,将这一口号扩充改变为“个人的即国际的”,强调性别平等地位的获得与妇女的权益保障,是与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联系的,而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资本的流动等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内部的阶级分化与性别关系的改变。因此,“个人的即国际的”这一口号,亦简单而清晰地界定了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关系,指明在全球范围内,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男性的政治控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某些重组、重构和跨国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导致了更多的妇女被纳入了国际劳动分工的体系之中,对世界各地、各民族、各种族的妇女产生了多重影响,可谓是利弊交错、喜忧参半。资本向劳动力及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如南中国等地流动,虽然对于资本流入地来说是增加了就业机会,使更多妇女因此成为全球化资本流动中价格低廉的劳动大军。但同时,也导致了原生产国(地)密集型加工行业女工的失业比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种外资企业,往往以实行完全市场机制为理由,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挑选任用未婚、无孩子的妇女,拒收怀孕和做了母亲的女性。这一选择性雇佣有时甚至不受该国法律或政策的制约。

  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所进行的调整中,各国政府经常采用的是以私有化的方式对本国经济进行重构,这即意味着国家不再对公共卫生、健康关怀之类的社会产品承担全部责任、或者责任部分大大降低,如原来由公共费用承担的医疗保健、妇女福利、儿童养育补贴等支出被削减或取消。这些,不仅使女性的劳动就业及生存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法律与政策的贯彻,且有复苏、强化传统性别分工及性别观念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女性显然要比男性付出更高的代价。这一情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其突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非洲的一些民族国家或自觉、或被迫走上了西方市场经济的道路。面对外来资本的巨大冲击,原本就十分弱小的民族工业大都被迅速挤垮,加上这些国家社会政治动乱频仍,政府以大量资金置办军火装备,公共开支因此急剧减少,社会服务和福利事业部门不得不撤销、压缩,原来在这些部门中就职的许多女性失去了工作。为维持生存及养育家庭,她们大批转入到了“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做街头摆卖的小商小贩、临时工、提供家庭或其他服务等等。在刚果和赞比亚两国,统计数据显示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人员之中女性占了2/3。与正规经济就业部门相比较,这些女性不仅经济收入低,而且工作极度不稳定,严重缺乏安全感,更遑论获得医疗与养老保险。

  女性主义研究认为,以上这些情况至少说明妇女问题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关联:

  第一,资本主义与父权制在新形势下的结合趋势,即原有的家庭中的私人性质的父权制,正在逐渐为国家的公共性质的父权制所替代。研究指出,绝不可幻想这种结合会自动关注和改善妇女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困境与付出的代价。因此,有女性主义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对策是必须大力倡导各国妇女“为自己赋权”——强化自己的政治权力,把个人问题转变扩大为一个政治问题和国际问题,切实争取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抗新的有国际性的性别从属形态,避免女性成为经济全球化之中的牺牲品。针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妇女团体和阶层的不同目标,采取多元化策略,使对广大妇女基本权益的维护成为挑战国际权力关系的大众政治的一部分。

  第二,全球化与政治(主要是指国家与公共政策)、经济、性别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四重联动”关系。研究指出,由经济全球化与妇女问题所促成的“四维联动”,不仅说明政治同时存在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中,且这两个领域是交织的;还说明,作为政治不仅指国家及其公共政策,还包括国际政治,这些对“四重联动”具有关键性作用,即如果在国际政治、国家及公共政策上是“社会性别盲”的话,就将对这一联动关系产生不良作用,可能助长全球化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强化对女性的压迫。所以,在研究和实际运动的推进中必须注意妇女问题的全球性维度。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博导、博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