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情结注入“珠江帆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14:5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赵燕华 实习生 叶丽娟 图/本报记者何奔

  桥梁专家黎宝松为了建广州海印桥,丢下上海的一切

  

  “广东的桥、山东的路”。广东的桥梁素享美誉,不仅是因为广东目前是我国桥梁最多的省份,而且自古以来广东的桥梁建设都处于全国甚至世界同期的领先水平。广东全省共有公路桥梁2.3万余座,在广东建桥历史上,黎宝松的名字不可不提。

  年轻时,他设计、建造过无数的桥梁隧道,我国第一座大跨径的跨越长江的城市公路桥———重庆长江公路大桥,广东省第一座斜拉桥———南海西樵大桥,我国第一座超400米跨径的斜拉桥———上海南浦大桥;我国大陆第一座沉管式越江隧道———珠江隧道,富有特色的广州海印斜拉桥……都跟黎宝松的名字紧密相连;

  退休后,黎宝松不建桥了,却充当起“桥梁”的作用。他现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他说,希望能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心桥,传递民情民意,为建设大广州建言献策……

  ■人物小档案

  【黎宝松】

  黎宝松,1942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1964年9月参加工作,从事城市桥梁隧道工程设计、施工38个春秋。现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广州情结注入“珠江帆影”

  图:黎宝松希望自己能成为“桥梁”,沟通市民和政府

  “我干一样事情,就喜欢把它做好,这也算是我的人生准则吧!我从未觉得有什么值得我特别骄傲和自豪的,只是觉得做了些事情,心里比较踏实,对自己有个交代而已。”———黎宝松

  为了剪不断的广州情结,放弃在上海打造了26年的基业

  丢下上海“南浦”亲自坐镇“海印”

  “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我对广州念念不忘,也许就是所谓的‘广州情结’吧!”眼前这位鼎鼎大名的桥梁专家,回忆起当初放弃在上海工作20多年打下的基础,说服上海籍妻子,举家南飞回穗的情景,目光中仍然充满着坚毅,一种无怨无悔。

  黎宝松是出生于广州的广东新会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在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了26年。

  上海市政院当时已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设计院,黎宝松又深得赏识,1986年便被委以重任,作为总设计负责人,负责设计南浦大桥,而国内还从未做过这么大跨径的斜拉桥!1991年11月,南浦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位居世界第二的叠合梁斜拉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设计、建设南浦大桥时,黎宝松却是“一心二用”:他惦记着那片“珠江帆影”———当时还未取名“海印大桥”的广州四桥。

  海印大桥作为当时广州市政工程的重点项目,要按照体现羊城新八景“珠江帆影”来设计造型。有关部门四处求援,终于找到黎宝松,黎宝松说服了上级领导,带着设计力量最强的一个组过来了。

  “花了不少心思!”黎宝松说,在造型上,如何使海印大桥变成“珠江帆影”?最后想出了“倒Y形”的设计,两个塔杆如帆桅。这座35米宽的斜拉索混凝土桥造型简洁大方,成为国内第一代的斜拉索混凝土桥。

  “最关键的是中孔合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不断在上海广州两地跑,“南浦”和“海印”两桥兼顾的黎宝松,丝毫不敢放松,海印大桥中孔合龙时,丢下了“南浦”亲自坐镇“海印”一个多月,最后,海印大桥成功对接,两端高差仅12毫米。“海印大桥从1988年开工,1992年建成。从此以后,我与广州的亲密接触就一发不可收了!”虽然在上海有一份前途乐观的职业,但黎宝松对广州仍念念不忘。1990年,当时的广州市建委主任区广权力邀黎宝松回广州,希望他能挑起建设芳村至黄沙的过江隧道的重任。2月,经过深思熟虑的黎宝松毅然放弃了上海的一切,举家迁回广州,并担任广州市市政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珠江隧道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广州情结注入“珠江帆影”

  图:黎宝松设计建造的海印桥(资料图片)

  别人研究了十几年不敢动手,他建珠隧迎接挑战

  改用沉管法二车道变六车道

  在多年的设计施工中,创新思维则成为黎宝松的主导思维方式。凭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黎宝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桥梁界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上海有关部门对珠江隧道的可行性研究了十几年,因从未做过如此大的隧道不敢接。黎宝松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迎接挑战。如今提起珠江隧道建设,他仍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境,“每一样都是第一次做,压力实在很大”!

  以往水底隧道多采用盾构掘进法,由于掘进机器———盾构的直径一般只有10米左右,只能铺设2条机动车道。珠江隧道要求有6车道,当时广州市决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沉管法,即把已预制好的管段,沉放到水中事先开挖好的沟槽中,再在水中拼装对接连成一体。

  为珠江隧道预制的沉管不能有丝毫通透裂缝,且有8米多高,管段拖运沉放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两段如同“庞然大物”般的沉管对接的误差竟不能超过2厘米,否则就会酿成大祸!沉管沉放对水流的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只能在涨潮和退潮之间的平潮时段内进行。

  当时在沉放沉管时,由于准备工作有些拖延,水流流速越来越快,第二段沉管在水中晃动起来,施工单位有些急了,想加快速度赶紧将管子放下去对接。“工程不能冒险!”黎宝松果断提出停止对接,并火速命令打开沉管的灌水阀,往沉管内灌水。在灌了近1600多吨水后,沉管得以像潜水艇一样缓缓平稳地临时沉入江底。黎宝松又和施工技术人员连夜开会分析原因和研究对策,制定了详尽的技术方案和突发情况应急措施。第二天上午的平潮时间,沉管节段顺利沉放对接。

  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珠江隧道1994年建成通车。这是国内首次将地铁与汽车通道合在一起,也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沉管式越江隧道,日通行6万多辆汽车。1995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中国市政工程最高奖金杯奖。黎宝松本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广州市建设系统优秀专家并受嘉奖。

  关注广州建设,始终认为自己是百姓中的一员

  不计得失建桥专家做“桥梁”

  1996年6月,黎宝松调任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副总工,2001年8月,任总工程师,从一个具体的科研设计创新者,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管理的决策者。

  2003年3月,黎宝松当选为第十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2004年,他辞去了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的职务,专心做好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工作。

  黎宝松关注到城市的建设和民生问题,如污水的处理、地铁的建设、园林的建设、资源的循环利用,多次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我始终认定自己是广州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做了政协委员,角色转换了,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听取各阶层的意见,担当起桥梁的作用,做好参谋献策,为广州市的社会发展作出努力。”黎宝松说。

  面对得,黎宝松可以如此坦然;面对失,黎宝松还是一笑置之。由邓小平为大桥题名的南浦大桥于1991年12月1日正式通车,在1992年获得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1994年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而此时,黎宝松已离开上海市政院,来到广州工作。因此,南浦大桥的设计主要负责人中就没有了他的名字。面对自己付出了如此多努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时,他仍一笑置之,“选择回广州,是我自己的意愿”。

  “这一辈子,我所参与设计的桥、隧道能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作用;在政坛上,我所抓的项目能得到上级的肯定,让市民受益,我就对得起老师,对得起上海、广州的市民,对得起自己。”黎宝松坦然地说。他衷心地说:“希望广州发展得越来越好!”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