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界给我16天,我还世界500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17:30 青年时讯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是应刘淇同志的要求而组建的、研究人文奥运相关理论并指导奥林匹克实践活动的学术研究机构。该中心成立于2000年10月,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9月,该中心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授予“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称号。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成立5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的关心帮助下,本着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的宗旨,在课题研究、图书编撰、学术研讨、国际交流、社区服务、网站建设、活动筹办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主任费利先生、副主任杜比先生、信息管理部主任菲利浦·布兰查德先生、国际拳道协会主席张雄先生等十余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官员曾到我校考察过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以及OGGI的项目进展情况,并对其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5年12月12日,龙新民同志率领市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前来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视察工作。在听取了工作汇报后,龙新民同志对该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该中心是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筹办奥运过程中最得力的助手和参谋。他还对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今后的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该中心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把各项工作与推进人文奥运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创造亮点。

  人文奥运化成天下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 金元浦

  2008年,我们准备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呈现给世界?我们准备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呈现给地球?

  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北京,一个亲切微笑的北京;一个生气蓬勃的中国,一个文明进取的中国。

  贫弱中国,百年记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穷困疫病、民不聊生;闭关锁国、经济凋敝;战争流血、动乱频仍;天灾人祸、满目疮痍……屈辱的百年史,悲怆的百年史。

  辉煌中国,百年机缘。2008北京奥运,对于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它所具有的全民参与全民话题具有极为广泛的认同性,显示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巨型的展示会,它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它有可能也应当成为展示中国国际姿态,重建文化中国的当代形象,展示和平崛起的强大中国的历史性转折点。

  人文奥运 内涵丰富

  今年,北京将从雅典奥运会上接过奥运旗帜,“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将全面实施。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三大口号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依托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了北京对世界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与发展。

  “人文奥运” 是一个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创新理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寓意深远。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理念。近几年来已有不少专家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有了一些大致接近的看法,但并未穷尽也不可能穷尽对其内涵的阐释。

  要理解人文奥运,必须探讨“人文”这一概念。从中国文化看,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殷末周初的《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早对此给以详注的魏人王弼解释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丈,则化成可为也。”

  唐人孔颖达又疏解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 ,言圣人观察人文, 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宋人程颐则进一步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署阴阳之代变, 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代陆象山就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正由于人的创造,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 正由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也正由于人在奥运会上凸显人的生命智慧,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奥运会正是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无限珍视。

  “文”在古代,本为纹路、文彩、文饰之意,“人文”,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到极大的推崇和重视。二十四史中随处可见:

  《宋书·乐志二》:“人文垂则,盛德有容。”

  《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旧唐书·文苑传序》:“国之华彩,人文化成”

  《旧唐史·杨绾传》:“夫谥号述行,美极人文,人文兴则忠敬存焉。”

  《清史·志第八十一》:“国学为人学荟萃之地,规制宜隆。”

  从历史上看,西方人文一词来自拉丁词 Humanitas,此词为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前106一前43)所创。西塞罗认为古希腊的教育是一种对人和人性品质的“全面教育”,于是,他便从拉丁文中找了一个能与古希腊文“教育”paideia一词对等的humanitas,来指代各种能“发扬那些纯粹属于人和人性的品质的(教育)途径。以后,人们便根据拉丁文humanitas的意思,在英语中派生出humanism和humanities等词。

  一般来说,西方humanism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贯穿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西方humanism特别关注与“人性’’(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的一般特性和感觉)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

  近现代中国,由于受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化哲学思潮的影响,中文“人文”二字的语义发生了很大改变。 humanism一词可以同时被译作“人性”、“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等。我国现当代的“人文”含义与西方的“人本”‘人道”,尤其是“人性’’等思想有了某种共通之处,也有自身的关乎人伦的特点。

  在当代条件下,人们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来重新思考古典人文主义。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境况下,人们对长期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入反思,对“人是宇宙的主体”的理念进行了严肃的质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改变了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既有理念,看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问题。

  “人文奥运”的提出恰逢文化在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中地位的重大提升之际。它彪炳文化的伟力,呼唤中华文明的价值重构,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给予我们重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机缘;奥运作为一个巨型的展示会,它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它有可能也应当成为展示中国新的国际姿态,重建“文化中国”的当代形象的世界舞台,它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的战略相配合,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持久的文化发展机遇。

  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文奥运,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的理念,它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人文奥运,是文化交融的奥运,它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伟大携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它体现了13亿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起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实践。中华文明中的“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思想是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生动补充;全民参与是对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重要发展。它所具有的全民参与全民话题具有极为广泛的认同性,显示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全民参与奥运,全民从奥运中受益。

  人文奥运理念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新理念。

  1.人文奥运,是人本的奥运。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无限珍视。这是同奥林匹克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通过没有任何歧视的,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理解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和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奥林匹克运动是“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

  人文奥运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奥林匹克的精神核心是积极快乐、均衡发展的生活哲学。它推动和呼吁公平公正公开的奥运竞赛,是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公平竞争源于古希腊城邦统治下的“公平立法”的政治理想,古代奥运会以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尺度,它也是现代奥运会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运动员异化、兴奋剂与运动伦理道德沦丧、赛场暴力、竞赛腐败、贿赂遴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极大地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引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前途的忧虑和担心。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正是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价值人文价值的强调和发扬。

  奥林匹克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应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人文奥运的理念中自然包含着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和发扬。由此可见,奥林匹克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对当代体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人文奥运的内涵中还必然地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2008年奥运会对教育提出的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是对人的挑战。教育是我们文明得以“遗传”的最重要的方式,教育也是当代世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当然,教育更是当代世界人们达成交流和沟通的必要准备。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教育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奥林匹克宪章》也指出,奥林匹克精神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运动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乐于付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价值理想的共同生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仅仅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动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局限于体育比赛,它更是一种学习活动。人文奥运秉承奥运精神,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教育、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联系起来,努力提倡建设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方向。北京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全民学习工程,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理念,将北京建成一座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市民将通过举办奥运会,积极地向世界各国朋友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造一流的人文环境和服务水平。

  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彰显了它对青年具有的教育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青年将学习各种体育技能,运动将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青年人通过向世界冠军学习刻苦的训练精神,激发出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意志和毅力,这对于他们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使他们遵守规则,获得社会交往的能力,从而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奥林匹克精神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团结鼓舞大众参与体育实践,以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2.人文奥运,是文化交流的奥运。

  人文奥运,是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奥运会是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的现实平台。让世界来到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多元创造、对话交往,是新世纪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

  一方面,人文奥运肩负着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中国人民中传播和普及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理念的重任。奥运会是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领队,数万新闻记者、艺术家,百万旅游者的快乐游戏的盛节。各国朋友在这个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国家的文化风格、文明传统、民族情感和地域风貌。参加奥运会的每个来访者,都是表演者,同时又都是另一文明的欣赏者和接受者。

  另一方面,奥运会又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绝好时机。“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生动地表达了人文奥运的这一重要内涵。

  文化是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童年时代便已产生的、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辉煌顶峰之一。它浩瀚博大,流丽万方;它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它阴阳相济,追求神人以和。人文奥运体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观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所以,围绕人文奥运,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奥林匹克文化造福中国社会的同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从而凸显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提高举办一届最成功的奥运会“成功”二字的含金量,实现为奥运会、为中国也为世界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庄严承诺。

  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还孕育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文化,其种类、样式和丰富性举世无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种类繁多:它既有修身养性的五禽戏等各种气功导引术;又有防身健体的角抵、摔跤和武术;既有因时而作的端阳龙舟、重阳登高、清明秋千,又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戏和技巧;既有跑步、举重、嬉水、马术、射箭等夏季项目;又有冰嬉、滑雪等冬季项目。足球等现代体育中的许多运动,不少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自己的雏型。同时,中国各民族的不同体育文化丰富灿烂,56个不同民族各有自身独特的体育游戏、健身方式和竞赛。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发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

  3.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

  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所蕴含的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008年奥运会在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标志着一百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奥林匹克精神将滋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奥林匹克运动将强健每一个中国人的体魄,奥林匹克文化也将为中国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奥运会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1908年7月24日,顾拜旦在英国伦敦第4届奥运会期间发表谈话时,引用了宾夕法尼亚注脚的一段话“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顾拜旦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斗争。”顾拜旦提出的这一重在参与的理念,在2008北京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将人文奥运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响亮口号。北京人还创造出“人文奥运进社区”,“人文奥运神州行”等普及方式,它广泛的群众性使奥林匹克运动焕发了新的光彩。

  2008北京奥运不仅对于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每一个公民、每个青年也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亲身参与这样伟大的历史时刻,它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一个青年人生体验的极好机遇,是生命中书写激情创造高峰体验的绝好时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提示,把奥运的意义讲清讲透讲足。让青年们自觉选择,自愿竞争,去争取这一难得的人生机缘,自愿争当“奥运使者”。当然,只有了解奥运才能热爱奥运,只有热爱奥运才能参与奥运、建设奥运。所以需要学习,需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奥运的强大社会氛围。同时,社会氛围还要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把奥林匹克精神和运动的学习、了解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性认识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把意志磨练、人生实现与快乐生活、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拉近奥运与广大学生的距离,真正实现“我身参与奥运,奥运在我心中”。

  实际上,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早在2002年3月28日就正式公布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对奥林匹克的教育和传播,提到“未来六年,要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本土化”,并制定了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社会传播等方面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的行动计划。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具体实施全民教育,加快落实和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建设工程,切切实实做实事,准备好丰富的文化、艺术、旅游、娱乐“大餐”、“套餐”,迎接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朋友。比如认真实施窗口行业整改工程;社区文化建设工程;全民学习工程;奥运官员、组织者、志愿者、裁判员、拉拉队员培训工程,开展广泛的教育培训活动,从各级官员到普通市民,普及奥林匹克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展示北京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创造一流的人文环境和服务水平。

  我们看到,人文奥运与北京城市的发展及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民参与奥运,人民从中应获得应有利益和好处。从2008奥运举办城市北京来说,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与北京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最佳结合点。人文奥运具有推动奥运会和北京城市建设的双重功能:人文奥运除了要展示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奥运遗产的庄严承诺之外,还要通过人文奥运带动所在城市相关方面的工作和城市建设,即“以发展办奥运,以奥运促发展”。人民的奥运,人民参与,人民付出,当然更应该使人民受益:更快的城市经济发展,更美的生活环境,更宽松的政治民主,更亮丽的城市形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