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一五”河北谋变② 主题词: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0:56 河北日报

  希望田野上创建美好家园

  2006两会 纵深 河北谋变②主题词:新农村

  【核心提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和系统工程,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建

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摘自《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天气渐暖,年味已淡,然而,刚刚开幕的全省“两会”上,广大代表、委员们口中却有着一个非常炙热的词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这个朴素的词语为我省广袤的田野乡村增添了浓浓的春意,开启了千万农民深深的期望和美好的憧憬。

  1、靠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2006年都将是我省农村经济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的重要起点。”记者采访到的代表、委员几乎异口同声。

  正如省长季允石在《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和系统工程,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的钱袋子变得更鼓?

  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360.4万亩,比上年增加3.9%,扭转了连续6年减少的局面,粮食总产量259.85亿公斤,增长4.8%。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第一产业中,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率48.5%。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再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3480元,增长10%。

  今年,我省将全部免除农业税———免税即增收,全省农民将因此再减轻负担7.2亿元。而全省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以及相应的市场、投入等方面的有利变化,也将为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正如一些代表、委员指出的那样,这个利好消息背后是靠产业支撑起新农村建设的一方蓝天。

  涿鹿县有20万亩的葡萄种植基地,然而,这个基地虽然连年丰收,但农民实际收益却时好时坏。“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产业龙头。”阎仲会委员认为,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龙头,使农民与市场真正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那么,涿鹿县农民的收入将比现在高得多。

  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在涿鹿县存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省农业增长仍主要是农畜初级产品“量”的放大,转化率偏低,仅在26%左右,难以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不能实现高附加值带来的增值效益。而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食品加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代表、委员们仍然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希望和潜力。丰润区长张志民代表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农业区,丰润区农业以奶业为主,奶牛存栏已达到12万头,奶业纯收入达到7亿元,农民人均奶业收入达到1000元,已被国家确定为奶业重点发展区域。

  阎仲会委员认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统一的户籍、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共享等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

  “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此,将‘三农’政策统一到新农村建设,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三农’政策的目标和未来的追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跳出‘三农’,最终还要回到‘三农’。”阎仲会委员深有感触地说。

  2、公共投入更多向“三农”倾斜

  省财政投入资金12.43亿元支持农村建设,其中,一般支出预算安排8.56亿元,比2005年初预算增长15.2%,省级农口政府基金收入安排专项支出3.5亿元,比上年增长74.3%。

  “我们在编制省级预算的时候,突出体现对‘三农’的支持和倾斜。”历数着今年省财政在农口的投入,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代表说,这是按照新增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原则安排的。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省长季允石在《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要调整投资方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未来5年,我省将投入巨资,解决75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省水利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全省不符合标准的农村饮用水中,突出的问题是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高碘水以及严重缺乏饮用水。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省5376万农村人口中,有2716万人饮水不符合国家标准。到去年底,我省解决了4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进入扫尾阶段。今年预计解决农村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通电、燃料、改厨、改厕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改造,所费资金相当巨大,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投入都由政府支出显得并不现实。

  金牛能源集团董事长王社平委员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拓宽投入渠道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王社平建议,我省应该加快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引导农民对自身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让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3、建设新农村要尊重农民意愿

  “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在采访中,不少委员、代表谈到如何建设新农村时格外强调这一点。

  有代表指出,当前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全面、真正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深刻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问题,而不管当地条件是否能够达到。

  “我们那里搞文明生态村创建,是群众说了算。”率先在全省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唐山市丰润区区长张志民代表说。在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中,他们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大轰大嗡,不做表面文章,按照各乡镇村的现状和农民的意愿,制定了标准不同的创建计划。

  “很显然,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徐水县委书记范永录代表如是说。他告诉记者,改革这些年,农民吃穿好了,但“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几十年都没有变。他进村到户,常听到村民为“夏天开不动空调,冬天暖不了冷炕”烦闷。每逢夏天,因为电力不足、线路老化,许多农民家里买的空调成了摆设。“建设新农村,政府就要从这些一家一户无法解决又迫切希望解决的事做起!”

  不少代表、委员提出,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钱就应投到哪里,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这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特别要防止那种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的做法,坚决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激发农民的热情和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创建的主体。”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这个最受农民欢迎的原则让全省农民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全省已有7329个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省脱颖而出。

  有专家形象地比喻说,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好比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在希望的田野里投下了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只要精心培土、科学施肥,一定能开出一簇簇鲜艳的花朵,结出一片片丰硕的果实!

  □本报记者 徐国栋

  直通车

  农民代表真情告白

  农民希望自己生活的村庄在饮水设施、道路、环境美化方面有较大改观。但这些问题仅靠农民自己无法解决。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硬件建设的投入。

  ———武安市靳杰代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盼望跟城里人一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农民后顾之忧。

  ———丰南区杨树明代表

  背景

  农村发展历程回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粮食产量猛增,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农村改革超出农业生产领域,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城乡改革交织进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农业丰收,但乡镇企业滑坡,农民收入增加速度一度趋缓。

  第四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大量农业生产要素转到非农业领域,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压力,出现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紧张、物价猛涨的局面。

  第五阶段:1997年到2001年。国内市场疲软,粮食等多数农产品卖难,乡镇企业滑坡。我省提出了“龙型经济”、“农业产业化”等改革方略,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出现新局面。

  第六阶段:2001年至2005年。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农业税减免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2006年,我省全面取消农业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我省开始推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优化融为一体,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