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娃羊城求学出“状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4:24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文/本报记者林洁 童雯霞 通讯员 何宇鸿 图/本报记者邓勃 万里来穗“读高中,考大学”,这群新疆学生的校园故事妙趣横生,他们和广州老师结下感人情谊 对一群新疆娃娃来说,广州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广州来说,娃娃们是一个全新的 群体。这群娃娃来自新疆,他们是来广州“读高中,考大学”的。 带着不同的信仰,带着不同的民族习惯,离家万里求学,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故事……
图:广雅中学新疆高中“预科班”的新疆学生对广州满怀深情 1 闯关记 吃喝拉说出招过“三关” 对这群新疆娃娃来说,广州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来广州读高中,面临一道道“关卡”;要考大学,就要闯过这一个个关卡。 学生学“外语”老师学“手语” 没有比语言不通更让彼此头疼的事了。 说到2001年去新疆接预科班学生,广州市六中的老师们都不禁莞尔:因为他们根本“叫”不动一个学生。不是学生太捣蛋,而是根本听不懂老师说的话,连用普通话叫自己名字也不会听。怎么办呢?老师只好给孩子们编了号,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以号代名来到了广州。 普通话,成了这群新疆娃的“外语”课。在广雅中学,每个预科班的学生随身都要带纸带笔:说不出,写出来看看;预科班的老师们笑说自己还要学“手语”,因为平时都是连比带划。 学生有时能把老师们都问倒:“古丽(新疆孩子常叫的名字)是草原上的花,那古诗是什么?” 手把手教每个生活细节 问孩子们对广州的第一印象,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热啊!” 他们来的时候是9月,9月的草原已入秋,可广州还是烈日炎炎。为了让他们更快适应,新疆班的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 吃饭问题是最大一件事。每间学校都为了他们准备了专门餐厅和专用的厨房,严格按照清真标准烹制,水果也准备充足。 生活上每个细节,学校老师都要手把手教导。协和中学一位来自南疆的学生第一次见到床铺上的蚊帐,翻来覆去端详了好久,向老师报告:“我床上的这块布已经破烂了。”有些学生在家乡蹲的是茅坑,如厕时不知道还要冲水,老师还要教他们怎样拧水龙头。 因教制宜巧妙设计教学 “刚来的时候,差距不是一点点。”这是每个广州老师和新疆学生的共识。特别是英语。三分之一的学生连“ABC”也没有学过,他们要在预科的一年里补上全部空白,这并不容易。 在广雅中学,唱字母歌成了这些“高中生”的英语入门课,英语的作业总是最多的。刚退休的协和高级中学余慕洁老师回忆说,尽管有30多年的教龄,但她还是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新疆生的语言特点、学习习惯等,因教制宜,利用维语与英语的相通之处巧妙设计教学。 差距一点一点地缩小。广雅中学新疆班学生沙巴海提,甚至闯进了首届广东省英语口语大赛(大专中学组)的决赛。 2 教学篇 浓情呵护你,不会宠坏你 面对新疆的孩子,几间学校的老师压力都很大。该怎么教他们,怎么教好他们,全是“未知数”。 从“宠上了天”到一视同仁 2000年,当第一批孩子来到,这些经验丰富的、甚至有三十多年教龄的高级教师们都有些许“不知所措”。于是,一个个孩子都被“宠上了天”,无论提什么要求,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吃的、穿的就不用说了,连牙膏牙刷都是老师们为他们准备妥当,老师们用全副的精力盯着他们生活学习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位老教师回过头评价:感觉自己不是教高中的,像教幼儿园的。 很快,教师们调整了方向。市六中教导处副主任李颖表示,学校和老师开始意识到,这样下去可能会背离开设内地新疆班的初衷。开设内地新疆班,并不是要培养“贵族”,而是要为祖国的边疆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吃不了苦,那怎么行?!”老师们开始向另一个方向迈进:在生活条件上,特别是饮食习惯上给予充足的保障,其他方面尽量不搞特殊化。目前广州三间学校从高一开始,就把新疆班的学生分到了汉族班里,一视同仁。 从缩小差异到“理科状元” 这其实也是新疆孩子的愿望。广雅中学现读高三的甫拉提是个“孩子王”,很调皮,还曾因为与保安起冲突受了点小处分,可他能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浓情呵护,甚至忍不住对新疆部的主任祝锦全提出:“老师,不要对我们太纵容了。”甫拉提说,他很明白,自己是来学文化、学本领的。 在市六中,如果新疆学生在汉族班能进入一定的名次,还能得到奖励,“让他们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六中新疆学生苏尔买买提表示,在教学上的无差别化特别好,“可以和汉族学生正常地交往,能保持更好的学习状态。” “呵护他们,但绝不宠坏他们。”正是这样,广州新疆班的孩子才有非常傲人的成绩,去年还出了全国“民考民”的理科状元。这位理科状元阿不都沙如今就读于清华大学,当年高考化学成绩在全广州(包括汉族学生)名列前五名。 寒假拿出新疆学生的成绩表:呵,在市六中的高一(5)班,期末物理成绩前五名中,三名是新疆学生!
图:“妈妈”老师陈翠珍和孩子们在一起 3 园丁谱 殷殷情点滴爱撑起五彩天 陈翠珍:孩子们心中的“妈妈”老师 所有在广雅中学的新疆孩子,都会反复地提起一位老师,她叫陈翠珍。从2000年开始,陈老师做了六年预科班班主任。每个新疆孩子一跨进广雅,就在她的羽翼下一点一点地适应、成长。走近陈老师,一种亲切油然而生,她的身上有一种妈妈的味道…… 2000年,已经教了29年书的陈翠珍得知要办新疆班的任务后,想想自己,女儿已经初中毕业了,教书生涯也要刻上30年的印记了,最后几年“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课题吧”。她向校长室递交了一份申请书。当时,谁都知道新疆班将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也不容易出成绩,陈翠珍是唯一主动请战的老师。 要和陈翠珍老师说话并不容易,总有各种学生的事务把我们打断,而她也总是风风火火地去了。 听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娃娃实在很不容易”。她自己几年没请过一天假,没日没夜的,她一句也没提;孩子们病了,是她陪伴左右,孩子们有心事,是她一句句倾听,她也从不提起。 陈翠珍保留着每一届新疆班的各种照片——— 你看,这是第一届刚进校园时拍的,看看他们的眼神,“好高的楼,好美的校园”,眼睛里全是惊奇;你看你看,这是娃娃们参加校运会;你看你看,这是我们带他们去深圳欢乐谷玩,娃娃们一路唱啊跳啊,真的是很有艺术天分;你看你看……几百张照片,全是陈翠珍点点滴滴的爱。 黄凤金:新思维创“方向教育” 黄凤金刚工作三年。让她带新疆预科班,也是广州市六中的新想法:同龄人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共同话题,激发学习乐趣。 有一个新疆学生很调皮,号称“四大天王”之一,喜欢特立独行。爱运动的黄凤金就陪着他打篮球;新疆班同学过集体生日,她又推举这个学生做主持人。“赏识教育”果然见效,这个学生有了榜样意识,开始用功起来,成绩迅速提升,成了新疆班的“尖子生”。 新疆的孩子特别富有幽默细胞。黄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活泼,一些害羞的孩子也渐渐放开了,吸收特别快。连黄老师自己都说,上新疆班的课也觉得特别开心。“互动”教育让彼此都受益。 刚开始,黄凤金总想以最大情感去打动学生,但很快她发现,这种以情动人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持之以恒。“情绪波动就容易影响学习”。黄凤金又有了新方向,她现在尽量不给机会让孩子纠缠于情绪,而是“给他们清晰的方向”———来广州为了什么?让孩子们建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更努力读书。六中的学生,从没有闹着要回家的,这种“方向教育”也是一大支撑点。 4 幕后记 “大厨张”和校园“新疆菜” 家太远,一年只能回一次。新疆班的孩子寒假都留在了广州。到广雅中学的那天,正赶上学校为新疆孩子过古尔邦节。这个节日对于新疆孩子来说,相当于春节。 因为次日高三学生还要考试,歌舞只能暂缓,“大吃一顿”当然免不了。吃的是自助餐,各种清真食品摆得琳琅满目,学生穿梭其中,满是笑意,一个高三学生手拿着DV上跳下拍,要为自己的广州学涯留下最美好的瞬间。 晚上8时,等“娃娃们”离开饭堂后,大厨张远兵师傅才坐下来喝上一口水。为了“古尔邦节”盛会,张师傅和他的团队整整工作了两天两夜。 五年前,当第一批新疆孩子来了以后,张师傅被选调到学校专门成立的清真饭堂工作。孩子们到的第一餐,是他和同事们到新疆餐厅学来的清真面。也许是旅途劳顿、也许是张师傅的汉族脸得不到孩子们的信任,孩子们尝了几口后,就放下了碗。学校很着急,急忙请来一位维族师傅“坐镇”。开始打下手的张师傅暗暗下决心,要看到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上自己做的地道清真饭菜。 做粤菜一流的张师傅是广西人,为了学习新疆菜,他买来十多本新疆菜谱,还托去新疆家访的老师们带当地出版社出的菜谱书;有时还自掏腰包到新疆餐厅吃饭———偷师学艺。“我们饭堂的手抓饭很地道”,“比餐馆的好吃”,“和妈妈做的一样好”,记者采访时,娃娃们纷纷叫好。不久前,维族师傅辞职了,厨艺得到了孩子们认可的张师傅和同事们一点儿也不慌张。倒是他去年底回广西探亲,让孩子们很是惦记,几天不见他,孩子们跑过来问寒问暖,张师傅心头一阵热流…… (紫/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