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知青陈健守墓36年疑点调查(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09:25 每日新报

  1969年 8月 15日,在黑龙江逊克县双河村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 (两根电线杆 ),跳入洪水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金训华的事迹当时被广

  泛报道,还为此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在那个时代,金训华的名字和雷锋一样响亮。

  2006年 2月 9日,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陈健当选“感动中国 2005年度人物”,登台领奖。此前媒体报道,洪水中金训华托了陈健一把,陈健于是许下诺言留在那片土地为金训华守墓 36年,并为此“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那一晚,陈健这个名字感动了中国。

  就在亿万受众的心被撩动的时候,有人提出强烈的质疑。然而,这一次不是争论为两根电线杆是否值得牺牲一个生命,而是陈健为金训华守墓 36年的事实是否成立。

  今年1月,陈健被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月15日下午,应上海媒体邀请回到上海的陈健本来要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朱伟明等到双河下乡的知青没有获得邀请,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个消息,一行10人在见面会开始前便赶到了现场。他们到场后向安排见面会的媒体质询为什么报道不真实?为什么他们反映很多次还是连续报道?最后,陈健没有出现,举办方取消了见面会。此时,在黑龙江的逊克县烈士陵园里,金训华墓碑上金字耀眼,一个一米多高的花圈立在墓前,一条“郑州知青敬挽”的字幅挂在上面。金训华的在天之灵不会想到,围绕着他的长眠之地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争议。

  2月10日晚,朱伟明把电视关了,电视里正在播“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海知青陈健获选。

  “假的,不要看。”因高位瘫痪而躺在床上的朱伟明说,他和金训华、陈健、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以及现在负责照顾他的黄德明是1969年5月底一起到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下乡的,金训华生前身后的事都是他们亲历的,而现在对陈健的报道“太离谱了”。

  去年,电视里这样报道陈健:1969年8月15日,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冲到洪水中,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抢救国家财产,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陈健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他一把。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在这之后,陈健每年都来到金训华的坟前,为他扫扫墓,说说心里话。

  而在今年颁奖典礼上,《感动中国》节目对陈健的颁奖词称:“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知青们认为陈健没有守墓36年,按照报道,“陈健也只说是扫墓,而不是守墓”。

  扫墓还是守墓?

  “如果他真的每年都回去扫墓,我们也认可,可问题是他没有。”1998年才离开黑龙江回到上海的黄德明说。“至少1979年我离开双河大队以前没见到他回来扫墓,我们知青在清明节和金训华祭日举行活动也没见他参加过。”朱伟明说。

  1970年12月,陈健离开双河村去县城建筑队工作,从那时到1979年知青大返城这段时间为知青们对陈健质疑的焦点。

  “他是最早离开的一批,报道说他最后一个离开。”朱伟明说:“陈健离开双河村以后,我从来没见到他回去过,更别说去扫墓了,我那个时候管食堂,他要是回去,肯定知道。”11位在双河下乡的上海知青都提到上世纪70年代很少见到陈健回双河村。

  “我怎么没去呢?我回去住青年宿舍,100多个人呢,不可能每个人都找吧。”陈健表示自己1995年以前确实很少回双河村扫墓,他说的“很少”是指“每年一两次、两三次”。直到1995年金训华墓迁到县城以后,他才“每年特定日子四次,风雨无阻,而且每两年把金训华墓粉刷一次”。对于没参加集体扫墓,陈健说:“他们的活动我确实没参加,那他们也没通知我啊。我回去没什么特定的日子,想去就去了。而且(清明节或者祭日)我肯定去过,但几十年了,已经记不清楚了。”

  双河人通过电视,看到了站在领奖台上的陈健。“从电视上看到了,才知道陈健是从双河村出去的。”村民王德齐在上海知青到来双河村几年后,外出当兵了。“我之前没见过陈健,只是听说过,在电视上才知道他媳妇换肾需要钱。”在村子里居住很多年的,对陈健和上海知青都相熟的王树秀很早就听说过上海知青里有人对陈健“为金训华守墓36年”的说法表示怀疑。“很多人挺不理解他的,他(指陈健)哪年不来啊,他有时来了当天就走,我们家掌柜的看到过。”

  王树秀认为,上海知青和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对陈健不满可能在于,几十年来,陈健从未到过上海金家看望金训华父母。“金士英总跟别人说,为什么他从来不到我家去?他说他守墓几十年谁相信?”王树秀记不清哪年陈健来村里扫墓,而且她不能说清是不是每年都来,但她记得:“在他离开双河村的头几年,没见他回来过。”

  “陈健每次去村里都是默默无闻的,他从不跟村里打招呼,扫完墓就走。据我知道,他每年都要去双河村四五次,每次都是坐班车到道口(指从逊克到逊河镇的公路上一个通往双河村的交叉口)下车,然后走六七里地,夏天时还要坐船。金训华的墓迁到县城之后,他去的次数更多了。”52岁的双河村人李恩彬说,陈健曾经在他面前流露过要守金训华墓一辈子的意思。

  对陈健的回忆,双河村人最一致的一点是,他是在金训华死后第二年,即1970年就离开了双河村,逊克县第一批面向知青招工,他就走了。陈健说:“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我没离开过逊克县吧,不是一直陪着金训华吗?”守墓一事最早的报道者之一,上海一家报纸的记者费凡平说:“陈健当时的说法是我陪着他(金训华),守墓的说法是我提炼的,我觉得这就是守墓。”

  金训华是否托了他?

  金训华救陈健的细节是知青们的又一个疑问。“当时水溜那么急,金训华头露了3次就不见了,怎么能托他?”朱伟明说。某电视台的节目称:金训华遗体被找到时,依然保持着托人的姿势。

  79岁的双河村民姚振杰对那天的事情记忆犹新:“大水涨了上来,冲走了几根木头电线杆子,金训华大喊了一声跳进了水里。”之前,双河村是没有通电的,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保住电线杆子就是保住了梦想。金训华之后,陈健、关根成等二人又接着跳到了河里。

  姚振杰和匆忙赶到的村民拦住了还要争先恐后往河里跳的知青。“他们不了解水情,逊别拉河夏天的水是很急的。”金训华被村民摆渡用的一根钢丝绳绊了一下,一个浪头打来就被冲走了。“我没有看到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姚振杰目睹了抢救陈健、关根成的过程。

  当年的生产队长姜延滨的回忆却和姚振杰说的大致相同,姜已经73岁。“他们三个是一块儿跳下去的,其实,被冲走的电线杆子没有多少。”他们二人都强调钢丝绳绊了金训华一下,是村民把陈健和关根成救上岸的,姜也想不起来是不是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

  对此陈健觉得很冤,“金训华没推我一把,我也从没这么说过。是记者写出来的。跳水的时候,他先下去,我后下去,他始终在我的前面,不可能推我一把。”费凡平则回忆:“我采访的时候,陈健说好像(金训华)推了他一把,又好像没有推。”

  陈健说,自己许下留守的愿望,“就为了一个战友的情,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因为钢索打了他,才没救到他。当时洪水里面,救了他,死的肯定就是我。我和死神擦肩而过,就有了人生的感悟,就像人家说的看破红尘了”。他同时还澄清另一个细节:“有些媒体写我前妻和我离婚就是因为我留在黑龙江,不回上海,我没这么说过,我们离婚有这个因素,但主要是因为感情不和。”

  真的为金训华留下?

  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姜延滨是一个重要的陈健守墓见证人。报道中都提到一个细节,有一年除夕夜下大雪,陈健一路走到双河村,累倒在金训华墓碑前,生产队长姜延滨闻讯赶来把他扶回家。而陈健表示自己没有说过这样的故事。

  “陈健有个诺言,要守金训华墓一辈子,1979年上海知青大返城之后,陈健留了下来。”姜延滨重复着跟其他媒体已经讲过多次的话。

  大部分知青1979年之前都回到了上海,在双河下乡的知青中,除陈健外,还有黄德明等3人。对于陈健的留守,知青们进行了分析,“按照当时的政策,和当地人结了婚的,在当地有工作、已经不是知青户口的回城不能落户口,陈健两项都占了,而且大家回城也是一片茫然,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在那里有个工作至少稳定一点”。采访过陈健的凤凰卫视一位编导称:“陈健也向我们表示他留在黑龙江并不全是因为金训华。”

  姜延滨说自己最近也听说了外界对陈健守墓的议论。“去年夏天,上海知青回来对这事好像有点不服气。个别人有点意见,这是正常现象,不管咋说,他留在了逊克县。”

  陈健则说:“我留下来就是为了陪着金训华,他下葬那天我就许下了这个愿望,一开始感觉还不是很强烈,知青离开的越来越多,我怕金训华孤独,所以要留下来陪着他。”

  黄德明也没能回城,同留在黑龙江,黄德明和陈健却没什么联系。黄德明说,他这些年回去扫墓也都没看到陈健。

  如何“感动中国”

  黄德明再见到陈健是在1995年知青们的第一次大聚会。金训华的父母和妹妹金士英也参加了那一次聚会,金训华的墓也迁到了逊克县烈士陵园。“双河村离县城还是有点远,我父母去看我哥哥不方便,这么多年,我也只找到八九次机会去为他扫扫墓。就和县委商量着把墓迁到县里。”金士英说。

  “那时我在木材厂看门,听说有人要买我们厂,我担心下岗就向他们求援。但直到1997年9月我才当上森林检查员。”陈健认为自己的工作调动得力于黑龙江一家日报的记者。“他1996年采访我,把我的情况向县里反映,我又找了县领导几次,一年后工作调动了。”

  这次接受采访,“也是我第一次向媒体说了埋藏20多年的愿望。”陈健说:“他问我在黑龙江有没有什么困难,我说想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不然我的心愿实现不了,他问我什么心愿一定留在黑龙江,就这样一点点套出来的。”

  费凡平也是经那家日报记者介绍才知道了陈健的故事。他回顾当时的情形时说:“我是1998年去那里采访的,他对我介绍陈健的故事,说这个人不容易,你应该去采访。”经当地宣传部门介绍,他采访了陈健,也向当地宣传部门和老乡求证过,都得到认可,他也曾联系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但金士英没接受采访。

  费凡平把陈健的行为提炼为“守墓”,后来很多报道便以此为基础。陈健说,在那之后每年都会有媒体采访他,而引起广泛关注是去年开始的。“去年春节前,我妻子得了尿毒症,到上海来治,要走的时候给金士英、刘龙九打电话,说你们能不能帮帮我,他们5个人给我送了1万块钱。回去后听说山东潍坊能治,就又借了钱去山东。去山东前,我向黑龙江一家报纸求助,他们报道了以后,一国家级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看到了,就跟我联系,正好回到黑龙江作了报道。”

  《共同关注》记者郭俊义则表示是黑龙江另一报纸向他们提供了线索,而他也认为陈健虽然离开了双河村,但在逊克县留了36年,就可以理解成为金训华“守墓”了。

  电视报道播出后,各地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使陈健的妻子获得了治疗的机会。“《共同关注》播出的第二天,北京知青谢家学给我打电话,说帮我妻子治病。两个月以后就做了换肾手术。”这一报道也使陈健的另一个心愿———为金训华的墓换一个大理石碑。

  陈健说:“手术后妻子情况很好。但后期治疗我也愁,排异药很贵啊,每月要3000多块钱,我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能够吗?”

  各地媒体的报道中,都没出现对和陈健、金训华一起下乡的知青们的采访,刘龙九说:“我向采访我的媒体说了对陈健报道的疑问,但他们没有采纳。”“有的电视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你们是不是对陈健有意见。我说我们没意见,只是觉得报道应该真实。”朱伟明说。

  2005年8月15日,十多位上海知青又到双河村扫墓,陈健陪同前往。陈英姿回忆,“我当时觉得报道有些过了,就对陈健说,你见好就收,不要太过分。”陈健认为陈英姿在说他向刘龙九、金士英求助的事。“陈英姿说我钱厚,脸皮厚。我说我怎么脸皮厚了,不就是求援吗?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我要保我媳妇的命啊。”

  双河村的乡亲们对陈健则充满同情。媒体报道的陈健为孩子上学卖血的事在村里众所周知。“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他满头白发,挺心酸的。”李恩彬认为陈健很倔强,有困难不太爱对人讲。“别人好像都不理解他,都说他不应该这么做(指借为金训华守墓之名寻求社会救助),可是他又能怎样呢,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姜延滨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两眼透着深情。

  面对朱伟明等知青的疑问,费凡平说:“我觉得(陈健的报道)细节上可能有些出入,但主体上是没问题的,陈健确实留在了逊克县。”

  陈健在澄清报道中夸大的成分后说:“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责任编辑:张焱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