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大学生当“村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11:32 南方新闻网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最近,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股热流。政府鼓励大学生就业于基层社会,这当然是有意义的政策倾斜。不过,大学生当“村官”,不应该和刚刚开始的基层自治、村民民主选举的精神背道而驰。村一级政权能否自治,村民民主选举“村官”的改革能否充分落实,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检讨这一问题,必须有长远的历史眼光。

  近代东亚社会面对西方的挑战,反应非常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跻于世界列强之林。中国不仅继续为人鱼肉,甚至受现代化后的邻居日本的欺凌。中日现代化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中日历史的分途在哪里?可惜,自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这些事件的一时之成败上,昧于长时段的历史潜流。

  中日历史的分途,并不在十九世纪末,而是在十四、十五世纪之间。分途的关键,就在于村治。日本中世纪后期的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地方的老百姓为了保护自己,以村或几个村子为单位武装起来维持基本的生存秩序。黑泽明的“七武士”,描写的就是那段历史现实。在村子里,老百姓地位相当平等,并且有公共集会、发言的自由,有点类似于西方历史上的城邦民主。后来军阀豪杰几经争战,经过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最后在德川家康手上,奠定了统一的幕府-大名复合集权式封建国家。德川幕府代表中央政权,大名是附属于幕府但有高度自治权力的地方政权。不过,在这一统一的过程中,不管是幕府还是大名,都没有打破村一级的自治。征税以村为单位。一个村子只要不惹事,缴足了税,政府就放手不管,一切村内事务自己处理。特别是德川幕府确立的“兵农分离”制度,武士住在城里,不经过特别批准一般不准进入村子。这等于把统治阶层和农民隔开。政府官员想鱼肉百姓也不容易。

  这一制度安排有几大好处。第一,征税以村为单位而非以农户为单位,税源集中,政府不用一家一家地跑,大大降低了征税的费用,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每个村子的税额相对固定,以后村子里开垦新土地,提高产量,剩余能够留在自己手里。这自然鼓励基层社会大力发展生产。第三,村子里的事务自己管,政府不介入,这就刺激了村行政的高度发达。在畿内等先进地区,村民要求“村官”把缴纳的税额、村内行政费用、向各户收取的额度等如数公布,形成村内的行政监察和近乎现代财政管理的预算概念。这样,地方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明治政府开始现代化,地方社会的资源能够通过这些复杂的基层组织被迅速调动起来。在1920年代以前,农业还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日本打败俄国时,在经济上还是靠其传统的农业资源。可见日本的村落,是日本现代化的基础。

  日本拥有的传统农业资源,中国不能说没有。但为什么调动不起来呢?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基层社会,很早就取消了村治。明朝确立后,开始还用基层社会的力量,以“粮长”钳制地方官,征税运粮。后来权力全集中在官僚手中。这里的关键,是中央政权一管到底,收税以农户为单位,一家一家地征。连县太爷都不过是中央政府征税的马前卒,县以下地方社会更无自治可言。村一级行政职能迅速萎缩。结果,税收成本非常大,官僚效率奇低。基层没有自治,大家也就无从参与本社区的政治,当然没有社区责任。所以不仅农村残破,而且几乎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一有风吹草动,社会就陷入失序的危机。真要进行现代化,地方社会没有必要的组织结构和能力动员本地的资源。也怪不得孙中山感叹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了。于是,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如何把这“一盘散沙”捏到一起,成了每一代人、每一个政府的使命。

  可惜,由于缺乏长距离的历史眼光,大家总觉得把“一盘散沙”捏到一起要靠集权式的铁腕。殊不知,要使“一盘散沙”凝结,关键是放开“铁腕”,增加沙子彼此间的黏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日本中世纪后期以来那样,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在村子里建立自己的生命共同体。

  如今中国推行村民选举,一旦成功,将彻底解决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症结。但是,成功的道路,是彻底落实村民的民主权利。一旦村民真正有权利自己管理自己,他们在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知识资源不足时,自然会出钱雇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教授和社会名流。如今当“村官”的大学生,日后在户口、就业、考研等方面有诸多优惠,下到村里不过是自己晋升的一个跳板,说到底还是外人,早晚要走。你很难指望村民信任他们。所以,与其鼓励大学生当村官,不如落实村一级自治,保证村民的权利,让他们自己看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下去,最好是担任村内选举的监察员和仲裁人,不能参与基层政权的行使。换句话说,村民自治,是政府把行政机构从基层社会撤出,让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由此强化社会秩序,节省行政费用,提高行政效率。

  (作者系旅美学者)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