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表演展现闽南风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00:00 东南早报

  “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回顾

  □策划执行/黄艺芬杨璇林福龙

  □图片/潘登胡彦明

  □核心提示

  民俗表演庆新春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七(1月29日——2月14日),每天下午3时起,文庙广场人潮涌动。“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在这时如期开演。

  去年,“东南早报·府文庙之夏”连续40多天的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一套丰富的文化大餐。活动调动了社区文艺爱好者以及表演团体的积极性,参与者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将于春节期间举办的第五届“海丝文化节”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踩街活动展示的是泉州的民间民俗文艺。平常市民很少看到这些民俗表演,而且社区文艺队伍参加踩街也需要彩排。为此,东南早报和泉州府文庙管理处推出了“民俗大舞台”,既让市民一饱眼福,欣赏到了社区文艺队伍的民俗表演,领略民俗文化瑰宝的魅力,又增添了节日气氛,让市民在春节期间喜上加喜。

  因此,早报提前进行“民俗大舞台”节目征集令,每天预告节目,在活动期间以一定的篇幅报道社区文艺队伍的精彩表演,介绍社区文化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文字报道侧重于这些文艺表演的精妙处、背后的故事,图片则抓拍文艺表演的精彩瞬间。通过报道,激发了社区文艺队伍参加演出的积极性。

  “这个活动体现了强烈的城市个性。”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会会长陈日升如是评价“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

  陈日升说,“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以广场文化的方式推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社区文艺队伍表演的具有泉州特色的民俗文艺节目体现了城市文化面貌。

  春节期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东南早报和泉州府文庙管理处联合举行了“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活动。

  其间,进行了民俗表演,“新学期、拜孔子、送红蛋”,元宵赏花灯等活动。参演节目近百个,26个社区表演队,800多人次登台献艺,每天吸引观众近千人。

  民俗大舞台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好去处,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气氛,传播了闽南地方民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一些精彩场面仍历历在目。

  舞台上来了“雪人”

  泉州的冬天总也不下雪,看着北方的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这里的孩子们可羡慕了。

  咦,民俗大舞台上从哪里来了一个“大雪人”。你看,雪人郭杰池跳着快乐的舞蹈,左三圈、右三圈……

  郭杰池这套“雪人”行头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一家公司借来的。怎么想到要跳雪人舞,郭杰池说以前他在一家圣诞礼品公司工作,圣诞节的时候,他总会装扮成雪人的样子,在圣诞卖场前表演,许多小朋友都很喜欢。

  “从报纸上看到府文庙有一个民俗大舞台,只要报名谁都可以上台表演,我就想这边的孩子应该还没见过雪人长什么样子吧,不如借来道具去大舞台上表演,过年期间让孩子们都高兴一下。”可公司的“雪人”行头是不随便外借的,围着公司领导说了好半天又借助朋友帮忙,郭杰池终于把这套可爱的雪人行头穿上了大舞台。果然孩子们一看到雪人,纷纷大胆跑上台与舞人握手,看着圆圆滚滚的雪人,台下观众们乐开了怀。

  外来工“说”心里话

  正月十一到十三,连着三天大舞台上都出现了一个人,唱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说句心里话》和《中国人》,清脆悠扬的民族唱法,配合着丰富而大气的舞台动作,这就是从遥远的山西来到泉州打工的程斌。

  因为爱好唱歌,六年前,程斌就曾经专程去拜师学艺,找了一个老师学声乐。程斌说那位老师是他的恩师,不仅教会他一些发声技巧,教他如何唱好歌,还鼓励他去表演。六年来每天早上起床后,程斌一直坚持用老师教他的方法练习气息,如快吸慢呼等,加强自己的歌唱功底。

  去年,程斌专程去东南电视台参加了银河之星大擂台,尽管没有取得擂主,却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这不,看到报纸上的活动后,他马上就到了大舞台,演唱了他的两首拿手曲目,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有了先前在电视上的经验,如今站在舞台上的他可是非常地镇定,唱歌之余还不忘下台和观众们握手互动,还不时挥手致谢。

  程斌说,他就喜欢这样的广场表演,和观众们有直接面对面的互动,这才叫真正的表演。如果今年夏天再有这样的机会,一定别忘了打电话通知他。对歌唱如此热爱的程斌说起自己的理想,语气极其坚定。他说最想做一个歌唱家,这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不管有多么困难,都要坚持走下去。

  百人同挥太极剑

  太极拳和木兰拳相继亮相大舞台,不过这次不是在几平方米的舞台上,而是在宽敞的舞台下。由于两场表演人数达到百人,只好把舞台临时搬到了广场上。

  柔中带刚的太极拳,潇洒的太极剑、太极扇吸引了许多太极爱好者和游人的围观。太极拳表演的队伍里,80多岁的老人就有两三个,而年龄最小的要数30多岁的胡彩云了,别看她年龄最小,练习太极拳已经有七八年了。

  他们都是泉州太极拳协会的会员,听说这次民俗大舞台活动后,就立刻自发组织到府文庙表演。陈秀姑是一位老会员了,已经练习了近30年的太极拳。不论天气冷暖,她都坚持天天早起锻炼。她说当初生了一场大病后,听朋友介绍就开始练习太极拳,一直坚持练了这么些年,身体也慢慢好起来。

  除了强身健体,他们还经常组织参加全国各地的太极拳比赛,交流经验互相提高。老陈说练习了这么多年太极拳,除了要锻炼身体,更要把太极拳向广大市民推广,弘扬国家的瑰宝。

  木兰拳和木兰扇的表演队伍更加庞大,一下就来了80多个人。木兰拳舞起来比普通的武术更有美感,原来它是将太极拳、体操、舞蹈等有机结合的大众体育项目。

  练习木兰拳已五年的林提英,自从退休后就经常到文庙晨练,其间偶然结识了曾经专程去上海学习木兰拳的林保训,就加入他们当中练起了木兰拳。老林说,木兰拳不同于其他拳种,它的美是武术美、艺术美与人体美的交融汇合,武、舞兼蓄。所以练习木兰拳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健身和愉悦身心,对身材保养也有好处。

  “我以前血压一直不正常,现在坚持锻炼后比年轻人都精神。”除了这次大舞台表演,他们还组织了600多人参加了一次市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老林说府文庙广场的大舞台表演,就是想把木兰拳介绍给更多的市民,让更多的人受益。

  “十丑”同台观众醉

  了解泉州地方戏剧的人都知道,一般舞台上只有一个女丑。而在民俗大舞台上,一曲《侨乡乐》的欢乐热闹声中,“十丑”同台,扭肩跨步扮鬼脸,旁边还有提着花灯、举着扇子的演员衬托她们。

  这个节目的演员都是泉山社区演出队一群60多岁的阿婆。队长林婉萍说,女丑是泉州比较有特色的民俗艺术,为了参加去年元宵节踩街活动,她们就排练了“十丑”漫步。“踩街一年才一次,我们就想多一些表演机会,比如到舞台表演,所以就借鉴梨园戏、高甲戏,来个‘群丑’,加入提花灯的、举扇的,还有配乐,选锣鼓声等喜庆欢乐的,自己组织了这个剧。”

  林阿婆说,为排练这出剧,大家可吃了不少苦。去年夏天,每天一早都在中学操场排练,肩膀要锻炼得能够灵活扭动,还有提灯的跨步时双腿要求笔直、膝盖不能弯曲等。由于老人骨头比较硬,扭多了会腰酸腿痛的,不过大家都还很刻苦,锻炼了2个多月,才把这出剧排练成功。

  “表演时,台下的群众看着都在笑,都在拍掌,我们心里也乐滋滋的。”林阿婆说,那天(正月十七)表演结束了,大家到文庙内卸妆,不过观众还围着舞台没有散,文庙管理处的老李跑去找她们,问还没有节目,大家还想看呢。

  乡村鼓队首登台

  正月十五下午,一群身着惠安女服饰的礼鼓手在民俗大舞台的观众席摆起“龙门阵”《礼鼓闹春》。领队陈宝忠说,这次来表演,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心愿。

  这支礼鼓队来自惠安县辋川镇社坑村。陈宝忠说,好多年了他一直希望可以在泉州的舞台表演。“我们离崇武很近,我到那边找一个帮我们做服装设计的朋友,他说泉州有个‘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可以去报名表演。”陈宝忠听了十分高兴,跟队员们说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欢喜得不得了。平常,这支礼鼓队都是别人请去表演的,报酬少则几百元,多则一两千元,这次来民俗大舞台表演,他们:“贴了车费和饭钱,但我们很开心。你们以后有活动要通知我们。”

  来自东星社区的玉塘腰鼓队也是第一次登上舞台,那天大家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队长蔡惠莲说,她们这支队伍平常都在乡里表演,最多是参加社区活动。到民俗大舞台表演,大家十分开心,都说要请老师来教新舞蹈,有机会还来表演。方言喜剧乐开怀

  说起海滨街道办事处的民俗表演队,关注民俗大舞台的朋友肯定不会陌生。回想他们在舞台上穿着虾、蟹、蚌等海洋动物的服饰,海蚌姑娘略张又合的神态,龙虾的跳促舞……

  这是正月十七下午在民

  俗大舞台上表演的《海反舞》。之前,他们还表演过《瞎子娶妻》、《莲花乐》、《换包记》、《鸳鸯配》、《桃花搭渡》等南音小品剧,从初三开始他们就在民俗大舞台露脸了。17天的民俗大舞台活动,他们参加了6天,表演了10多个节目,都是具有泉州特色的民俗表演。

  这支民俗表演队是由水门老协文艺队和海清老协文艺队组成的。表演队的策划人之一是刘家平老先生。领队是林娥治和吴秀满阿婆。

  “其实现代舞我们也有跳,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排戏。”刘家平说,老年人就是图个乐子,因此,选的剧本都是搞笑的。加上方言的魅力,对白押韵,俚语诙谐有趣。平常他们也会被邀请去表演,收入也有几百元。这次民俗大舞台他们都是义务来演出的。

  “舞台大,观众多,节日嘛,大家一起开心。”而这次在民俗大舞台的表演,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

  林娥治则在每个小品剧里都扮演角色。她扮的都是“男丑”、“男花旦”。“别看台上演得轻松,大家也拍掌叫好,其实只要演得有一分像,我就很高兴了。”林阿婆说,老年人记性不好,常常一转身就忘了台词,得反复地背。在家里她一有空就看VCD,学动作,把台词抄下来。其他队员也一样,大家都很认真。由于节目趣味性浓,很受喜欢,他们经常出去表演。演员客串做主持

  一段时间,民俗大舞台上始终活跃着一群快乐的舞蹈精灵,她们就是威远楼快乐健身队的队员们。她们跳着自己编排的舞蹈,穿着各式舞台服装,给市民带来了一支又一支优美的舞蹈,让大家大饱眼福。

  那金灿灿的鼻环、亮闪闪的银色铃铛,将一曲印度舞展现得风情万种。还有穿着民族服装拿着火红扇子的秧歌舞……掺杂了东西南北各国风味,让台下的观众们看得眼花缭乱。

  队长郑一红说,这些舞蹈大部分都是队员们自己编排的,大家都爱好舞蹈,趁着每天早上在威远楼健身的机会,聚在一起编排了一些舞蹈,大家自娱自乐。“像印度舞就是我们根据碟片上的表演,加上大家想法编排成的,服装也是我们大家一起设计的。”

  节目是有了,可独独缺了主持,大舞台既然只是提供舞台让市民自发表演,自然也就没有安排专门的主持人了,演员们就客串当上了主持。郑一红也临时被推上了台,她在台上落落大方,用亲切的闽南乡音优雅报幕,赢得观众声声叫好。

  □专家说法

  □陈日升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会会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泉州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了。而这个活动提供了这个平台,满足了社区文艺队伍的表现欲,体现了社会的和谐、城市的活力。

  体现城市文化面貌有三个要素:媒体、文艺、体育。早报参与举办这个活动很好,锻炼了社区文艺队伍,有助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准、文化欣赏鉴别能力。民俗大舞台对于市民尤其是小孩子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能让他们从小就接触泉州的传统文化。

  此外,舞台不分台上台下,没有局限于文艺演出,将体育健身表演也纳入活动,是不错的做法。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事。如果这个活动能够持之以恒,那就很好。

  为社区文艺队提供了舞台

  □黄炳元泉州市知名文史工作者

  民俗大舞台吸引了很多社区文艺队伍,说明泉州城市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市民感到心情愉快,才会有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组织者不需要发动社区居民来参加,而是社区文艺队伍主动来要求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艺的空间可以看出,这个大舞台满足了社区文艺队伍的表现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得到观众认可、赞赏,使得他们更有激情投入于表演节目和水平的创新与提高。

  此外,社区文艺队伍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很重要的一点是“老有所乐”,民俗大舞台正好提供了舞台给他们自娱自乐,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次活动,老年人是民俗大舞台表演队伍的主力,就说明这个活动受到他们的喜爱。

  有利民间民俗传承与创新

  □黄锡钧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工作人员

  春节期间,“东南早报·府文庙民俗大舞台”展现了泉州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

  泉州是福建的“戏窝子”,有全国重点保护的戏剧、戏曲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民俗大舞台表演的社区文艺队伍很多都跟泉州地方戏剧有关,比如南音小品、“家婆丑”等。泉州戏剧文化相当发达,这些社区文艺队伍保留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说明传统戏剧文化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俗大舞台的搭建,使得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展现。

  从参加民俗大舞台的社区文艺队伍的表演来看,传统文化在社区文化中保留得相当好。观众有不少是青少年,这说明社区文艺队伍的表演很好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年轻一代有吸引力。可以说,民俗大舞台给青少年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让他们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粹。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了感性认识,留下美好记忆,将来有一部分人可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生代,这样就能够实现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