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馒头案”与“鸵鸟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00:06 红网

  随着《馒头》影响的日益扩大,《无极》的导演陈凯歌愤怒地声称要起诉《馒头》的制作者胡戈。这场纷争被新闻媒体戏称为“馒头案”或“馒头官司”。 这场纷争引发了众多法律学者的关注,《检察日报》专访了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启超,同时刊发两位学者的争鸣文章。(2月17日检察日报)

  而就在前天,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中国查处网络侵权盗版行动等方面情

况。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从著作权法律意义上谈了对《无极》电影和改编的认识。(2月15日中新网)“馒头案”尚未开审,一场以网络媒体为“法庭”的大辩论已拉开帷幕,不仅有专家的加入,而且官方声音一反常态的迅捷,尽管只是谨慎的例行公事。

  要问这两天网上什么最热,非“馒头”莫属。如果这场热气腾腾却没有一点“血腥味”的馒头官司真的能打成,倒是当推2006年最引人瞩目的第一案。根据以往媒体对此类新闻事件是是非非的炒作惯例看,公理婆理,横冲直撞,官方权威,一概不语。即便到了沸沸扬扬,一锅“烂粥”之时,顶多是业界人士、学者专家出来模棱两可地说几句话,之后,针对专家的态度,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口水大战”。其实,这个时候,最需要官方的声音表明态度,来扬汤止沸。可是,官方的沉默有着惊人的耐心,“千呼万唤不出来”,历来如此,约定俗成。

  这不由得使笔者想起了“鸵鸟政策”。最早见于1891年英国《朴尔摩尔新闻》:“鸵鸟遇到危急,把头钻到沙堆里,以为就会平安无事。”所谓“鸵鸟政策”,就是指不敢面对现实而自我安慰的意思。这里姑且把官方面对媒体热点往往失语的现象称之为“鸵鸟规则”,到底是作壁上观,等待事件的发展再说话不迟,还是压根就没把这网上叽叽喳喳之声当回事,抑或兼而有之?

  就拿去年那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圆明园事件来说吧,国家环保局那边都开听证会了,所在辖区的政府部门楞是不出来说句话。再说春节前后,围绕春节晚会,网友有好多评论很有见地,比如,“咬文嚼字”咬出央视字幕上出现的错别字,这下倒好,元宵晚会干脆将字幕给取消了,有位网友很幽默地批评这种行为,说他要代表中国2000万聋人向《咬文嚼字》杂志索赔。这对于改进央视乃至电视业界的工作却大有裨益,可是广电局就没有吱一声。

  网络时代,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于热点新闻事件与舆论焦点,应当走到台前,特别在各种纷争相持不下的时候,依据有关政策、法律的“官方声音”对于所讨论的热点导向相当重要。此次从国家版权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抱琵琶半遮面”, 直接从版权法律角度就“馒头事件”作出解答,到检察日报对此事的关注,敢于直面敏感问题、脉络尚未明晰的问题,是一种透明,也是一种责任。不能总象只鸵鸟,一遇事,就将头钻到沙子里去。

  (稿源:红网)

  (作者:梁江涛)

  (编辑:实习生:万晓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