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女大学生春光照网上热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02:14 江南时报

  王婷婷,一个普通女孩的名字,最近却在全国各大论坛网站点击率排行榜上连创新高。“急求某大学本科三年级女生王婷婷自拍‘春光照’和‘与男友宾馆开房亲热视频’!”类似的帖子,不断见诸各著名网络社区和贴吧。众多网民狂热莫名,王婷婷几乎一夜成“名”。记者调查发现,王婷婷迅速蹿红的背后,有一场张冠李戴的桃色闹剧,更凸显了网络色情传播走向隐蔽的新动向。

  ■网民跪求开房视频

  “详细版”的帖子上,首先指事件主角王婷婷,是东北财经大学的大三学生,随后附有一段详细简历,包括她曾在大学担任班长,曾被评为校优秀团员、优秀军训学员等。下移光标,就能看到一系列所谓的自拍“春光照”:几张风景人物照,画面中的女主角长相清秀甜美,紧跟着是以某宾馆卧床为背景的身体暴露照。帖子在最后还特别指出,照片“是王婷婷与男友恋爱时一起去宾馆开房时拍摄的,分手后,男友把照片和两人亲热的短片上传至网络”。

  名校美女学生,有名有姓有联系方式,还是学生干部,竟然自拍“春光照”!帖子在网上迅速蔓延,“王婷婷的小电影”更是“一片难求”。在某论坛的相关主题下,“跪求”声铺天盖地,回帖总数多达240篇,并以每天数十篇的速度增长。绝大多数网民都留下了电子邮件地址,“热切期盼”收到照片和视频。更有自称王婷婷“粉丝”的网民提出:“求购婷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用过的个人物品”。

  ■校方主角不是婷婷

  前日

  ,记者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与东北财经大学某学院取得联系,得知该学院确有女生名叫王婷婷,网上流传的“简历”与王婷婷的基本情况完全相符。但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雷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愿意以人格担保,此王婷婷绝非彼王婷婷。”

  学校在2天前就已得知此事,并及时与辅导员核实,“网络上的文字信息属实,但照片不是她的。”雷老师非常愤慨,强烈谴责这种不负责任的网络行为。“这对王婷婷的名誉造成了极大损害。当时,我真的有种冲动,想把我们学校王婷婷的真实照片传上网,让谣言不攻自破。”

  “王婷婷为人老实,绝不可能拍那种照片。”东北财经大学团委书记孙老师分管学校社团工作,对现任礼仪协会会长的王婷婷比较熟悉。“网上的文字信息都是王婷婷大一大二的情况,可见发帖者对她的现况并不了解。帖子称她为‘校礼仪协会市场部部长了’,而她现在已经是会长。”孙老师推测,所有文字信息可能都摘自学校内部网站。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李先生表示,目前大连市公安局已着手调查此事。

  ■王婷婷生怕同学误解

  在校方的帮助下,记者前晚终于在电话里听到了事件“中心人物”王婷婷颤抖的声音。“没想到我就这样出名了!”提起此事,她的情绪非常激动。

  “去年12月,我听说网上有个‘王婷婷自拍照事件’,但朋友说照片上的人不是我。反正网上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我就没太在意。”几天前,朋友告诉王婷婷,网上又出现了她的照片,并配有一段简历。当时她正在逛街,赶紧直奔附近的网吧。“那个女生的确不是我。但有一张照片背景正好是东北财经大学校园。我推测,可能是‘好事者’在转载过程中浮想联翩,误以为是我,还给照片配了文字说明。”

  “会不会是有人与你不和,伺机报复呢?”记者问。

  “我实在想不出来会有谁这么做。我和同学的关系处理得不错,大家很清楚我的为人。”王婷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特诧异,也特气愤!我的前途和名誉很可能就这么被毁了。稀里糊涂‘出了名’,根本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几天就要开学了,肯定会有人根据网上的信息向我寝室打电话,我该怎么办呢?”

  【记者手记】

  净化网络需要网民道德自律

  网络让信息的传播更为便利,各种人物和事件极有可能“一夜成名”。“自拍”也许无可厚非,只要不伤害他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但如果带上淫秽色情的内容,就“犯规”了。青年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标准’缺失的年代。标新立异被标榜为‘时代精神’,‘主流’不入流,‘非主流’却日益流行。”准则的倒置,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理发生了错位。校园文化生活的贫乏,社会精神生活的贫瘠,较易引发当代大学生猎奇心理和偷窥欲的滋长,在网络上更是如此,而传统道德、法律规范的触角很难触及。

  因此,除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心中应该有一条底线———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哗众取宠、剑走偏锋,以此提高个人知名度,是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表现。初看,形式很出跳,仔细想想,伎俩很老套,还不就是利用“大学生”、“美女”、“裸体”等骗取点击率?

  【专家解析】

  技术进步没错关键是使用者自律

  去年7月,公安部等部门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以来,绝大多数色情网站逐渐销声匿迹。然而,另一种趋势正暗流涌动。“自拍”、“贴图”、“小电影”等羞答答地开辟起了“地下路线”———网络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点对点”传播日益泛滥、愈演愈烈。MSN、QQ、E-MAIL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这种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孙玮博士认为,在“点对点”传播中,即时性、随意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只要你有传递或者获取信息的需求,信息的“传输机器”就随时可以启动。更为重要的是,“点对点”传播避开了公共视线,基本是在私密的环境内进行。“点对点”传播的传者与受者都处于相对隐蔽的位置,处于监管的盲区,这就为网络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

  孙玮博士最后强调,“点对点”传播技术的出现是科学进步的象征,它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新方式。“技术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要自律。”

  据新民晚报报道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19日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