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电报(记忆碎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02:14 江南时报

  电报曾经是最为快捷便利的无线通讯手段。20年以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电话,外地亲友遇有急事要事,电话打不了,写信邮寄时间又太慢,只有通过电报传递信息。到了电报局,写好单子,发报员“滴滴嗒嗒”,一会儿时间就把信息传到千里之外了。

  电报意味着事情的紧急重要,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用电报联系。由于这个原因,一般人们都怕接电报,除非是事先做好了思想准备。比如出门,报个平安,比如联系业务

,通报情况等等。但绝大多数的家庭电报都和突发事件有关,让人心惊肉跳。电报为了抢时间,不管白天黑夜,送报人都会及时送到。

  当然,那时也有一些假电报,那是事先捏鼓好,用来骗人的。上世纪70年代,城市的知识青年不少到外地下乡插队的,自己想回家,父母想孩子,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有些人便通过电报传个假信。孩子拿着电报找到领导:家里谁谁病危,让我马上回去。领导明知有假,也不好回绝。千里之外,电报的内容难以核实,真耽误了人家大事,谁也不愿意负责。没办法,准假吧!您瞧,电报成了当时行之有效的假条,屡试不爽,百骗百胜。

  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打电报的代价相对昂贵,一个字三毛钱。为了省钱,人们写的电报内容都相当简洁,可谓是字斟句酌,惜字如金。“母病速归”,短短的四个字,便把要讲的内容及要求说清楚了。那意思是:母亲生病了,肯定还是重病,不马上回来就有见不到面的危险。这样的电报,立竿见影,马上能唤回急切的游子。

  电报简洁,但得明了,为了少花几毛,省几个字,事情没说清楚,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小者误事,大者毁人。根据张贤亮小说改编的电影《黑炮事件》,主人公就是因为电报的内容引起歧义,惹出了一身的麻烦。

  电报再快,也得人工传递,随着电信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手机、电话、因特网进入到千家万户,别说是在外地,就算是在外国,操起电话,按下键盘,马上就能“千万里追寻到你”,你想躲都躲不掉。信息时代让地球变小了,变成了地球村,都在一个村里住着,电报能不被淘汰吗?!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19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