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部长坦荡说"六不" 百姓真诚盼"六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10:34 东方网

  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而要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高强分析说,导致现行卫生系统“病况”的“病因”有如下六个: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第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医疗保险发展缓慢;第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第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第六,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2月19日《中国青年报》)

  高部长的“六不原因”十分坦荡,直率,我们老百姓听了高兴,因为只有面对现实,敢于解剖,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面对这“六不原因”,我们老百姓更希望的是不要停留在解剖上,而要尽快拿出实在而有效果的“六要举措”。

  一、医疗卫生事业要均衡发展。高强说,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者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只奔大城市大医院。如何解决这种城市农村不均衡?关键是医疗资源的配置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分布规划,一方面是硬件设备可以建立全国城市农村重大医疗设备分布图,进行统一调节;一方面是医生水平,可建立城乡医生流动坐诊制度,保证医生水平资源均衡。

  二、财政投入要足额。高强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在今年3万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仅有1200多亿元用在医疗领域。“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说实在的,这实在是国家的一个悲哀,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业,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吗?社会发展的越快,投入应该越多,但现在却恰恰相反,是不是有点违背发展的根本宗旨呢?我们说为人民服务,我看,首先应该在教育和医疗上体现出为人民服务来,我希望把财政投入要纳入法制化轨道,从国家到地方,每年对医疗的投入进行公示,接受法院的检阅,接受老百姓的质疑。

  三、医疗保险发展要迅速。据统计,2005年,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亿,不到8亿农民的四分之一,而且保障能力非常有限,每个人只有30元钱。如此可怜巴巴的医疗保险,实在是我们为人民服务工作的一大耻辱,如何让医疗保险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关键还是地方政府要承担起主要责任来,少来一点形象工程,多来一点老百姓的心灵工程,保险费用一方面个人支出,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督促各单位,各城镇进行集体投保的实验,就是集体投入一部分,个人投入一部分,只有这样,医疗保险工作才能发展迅速,如果总是蛮横的把费用往老百姓头上压,好事也不得人心。

  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秩序要规范。目前,医疗企业的成本都需要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高强还提到,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17次药品降价,但是“国家降这个药品的价格,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这真是大实话,但是这个实话以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硬手呢?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加强国家的调控工作,就是对药品的价格实行市场竞争下的指导价格制度,要对药品的原料、加工、出售等环节进行立法监控,环节清楚了,价格也就能控制了,总之,市场药品价格绝对不能放纵,一放纵就会价格攀高,因为疾病面前,人们不惜倾家荡产,因为生命健康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但我们的医疗不能趁火打劫。

  五、公立医院要公益。高强说,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说的真好,以后怎么办?我看,一是把地方政府对医院的投入要纳入公益事业,医生工资有财政负担,医院各项投入实行政府审批制度;二是对医院收支情况进行全民听证制度,让老百姓参与到公立医院的公益工作中来。只有这样,医院的暗箱才会消失,暴利才会铲除。

  六、政府监管要有力。高强坦言,当下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的确是这样,现在医院成了自由电子,不自私才怪,因此,要把医院纳入到政府全程监督之下,放到所有老百姓的眼前是我们对医院监管管理改革的重要工作,这个工作做好了,公立医院才有公益的可能。


作者:殷建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