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机制促协调 以协调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9:39 河北日报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周丹平

  嘉宾:

  郭金平 省委讲师团主任、研究员

  彭建强 省社科院农村所所长、研究员

  记者:“十一五”时期,我省要按照“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要求,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此,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可以说,我们的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郭金平:的确,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也很令人欣喜。“一线两厢”可以说是我省发展思路上的一大突破,也是我们的重大收获,是促进河北发展的可靠保证。实施“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我省地区发展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河北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充分考虑到了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差异性和深刻的内在经济联系,更多地着眼于各区域的“统筹”与“协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记者: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自然地理条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历史基础等等。目前,在我省区域发展上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症结和原因是什么呢?

  郭金平: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明显。我省北部与南部、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城市建设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种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再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结构趋同。但更大的问题和障碍还在于体制机制。改革总体进程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国企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突破。

  彭建强:我省城市化发展落后也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6个百分点,而且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同时,我省城市网络和城市体系发育严重不足,使得全省各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节点”和传导载体,区域之间难以实现协调发展。这既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阻碍了工业集约化和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也使地方财政和居民收入增加受到了影响。

  记者:把清晰的思路变为行动,把美好的蓝图化为现实,进一步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我们重点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郭金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建立互促互动的新型区域发展机制,以机制促协调。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彭建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调整区域之间关系的政策措施外,关键是要培育发展全省城市网络体系,提高整体城市化水平,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城市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以城市网络框架和城市之间的联接,支撑区域之间的联接和协调发展。从实际来看,我省要在培育发展“环渤海”、“环京津”、“环省会”三个城市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省地域内构筑大中小配套、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城市网络体系,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市和县城,使其发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辐射的“二传手”作用。同时,要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构筑城镇之间、区域之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建立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