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市民“消费迟钝”击中社保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4:26 新华网

  张红蕊

  近日,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一项针对1260名北京市民的最新调查显示,由于预期到将来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高额开支,北京市民的储蓄比例近期铁定下不来,市民不敢轻易“消费”。 (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客观地说,中国人在消费意识上确实有些落伍。笔者想起一个故事:美国老太太临终前终于将房子贷款还清,房子已经住了大半辈子;而中国老太太到临终前不久才攒够钱买下了房子,可是那房子她基本享受不到了。这样的差别确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笔者以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才是北京人乃至全国百姓“消费迟钝”的主要原因。

  据央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12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截至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1050.99亿元。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把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这种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尽管耐人寻味,但也未必难以理解。在力量和手段都缺乏刚性的社保面前,人们最为担忧的住房、医疗和养老无时不在警示着人们的神经:一切还得靠自己。于是,尽管银行的利率一而再,再而三地下降,却仍然阻止不了人们存钱备急的观念和行为,这已经不是什么思想陈旧、消费意念淡化的简单问题了,国家不能拍着胸脯坦言它的社会保障,也就无法改变人们这种有效的自我体恤方式。

  据新闻报道,北京市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了35.2%,按照这个系数所表达的水准,北京居民已经达到了世界标准的“富裕”阶层。然则,如此“富裕”的北京人为何还有45.1%的人说自己存钱是为了看病,43.2%的人是为了养老,37.3%的人是为了子女教育?各项指标和措施都位居国家前列的北京尚且如此,更别说很少享受到社保雨露的农村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使得这些“富裕族”们把竭力攒钱当成了唯一的救急方式。当然,高储蓄率并非绝对“坏事”,但是,国家不能因此而放慢了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及教育、住房等的体系改革,更不能把政策决策盯在百姓14万亿的存款上,甚至以存款来为扩大内需埋单。否则,就真是掩盖了政府的责任,降损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与希望。

  北京市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到了35.2%,然而,“教育住房医疗等高额开支让北京市民不敢花钱”,如此戏剧性揶揄的背后是缺乏社会保障的国民的悲哀和无奈,至少从目前看来,如何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杠杆所能调控的,国家该是完善体制、加强行政执法、对社保付出义务和行动的时候了,否则,即使老百姓钱袋子的钱再多些,也会因相比更加疯狂的教育、医疗、养老消费而自愧形惨,到那时,只能步入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赈济,人们就会储存生存自备的资金,而死僵的存储又制约着经济的流通和货币价值的再生,这一定不是我们所预想的和谐社会经济运行的画像。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