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陈健守墓说到金训华的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0:00 红网

  2月18日,红网《“感动中国”别“糊弄中国”》一文,(以下简称《糊弄》)对陈健入选2005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出质疑。同时指出:“陈健为金训华守一辈子墓的承诺和事迹值得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吗?为一座到底值不值得守尚存疑问的墓守候37年,这样的人生观难道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应该效法的吗”?看来作者不仅对陈健的入选有看法,甚至,主要是对金训华的价值也有疑问。

  陈健该不该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以事实为依据,我不太了解情况,暂且存疑。可作者说,他不是守,而是扫,我却有些想法。守是怎样守,扫是怎样扫呢?一丝不动地坐,或者寸步不离地住在坟头或墓地,这才叫守吗?37年不离开墓地一步,吃喝拉撒、工作学习生活都不干,这才叫守吗?我们真正有多少人是这样理解的呢?问题是,他要真正这样守,我们认为合适吗?

  其实扫也不容易。37年,一个生者为了一个对死者承诺,把自己的大好时光交给了北大荒,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前妻忍不住清贫和寂寞,离他而去,他没有动摇;父亲病逝、老母年迈,他没有动摇;现在,妻子又患了尿毒症,他依然没有动摇。当别的知青们纷纷返城时,他为了自己的一句诺言留了下来,这是什么精神?我理解,这就是“守”。守什么?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良心和道德,守住曾有的共同拥有的理想和追求,守住那种年轻人的热情和梦想,守住那种特殊条件下的情谊,守住那一言九鼎的承诺和诚信。

  我们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连父母的墓也不好好扫呢?在现在这种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按作者的说法是,“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生存价值的社会里”,真正还有多少人能记起这个长眠在地下、为了一根木头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对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只有一次的生命的年轻人呢?特别是,还有多少人愿意承认金训华的价值呢?而陈健却能37年不间断、不动摇、不敷衍,坚持扫墓,平时还要经常去看看,不也真是难能可贵的吗?

  金训华是我们的榜样,其价值更不应怀疑。30多年前,一首《金训华之歌》令人感奋,激励过整整一代人。可是,《糊弄》一文的作者说,他不值得。为什么?该文的作者认为,金训华是为捞一根集体的电线杆牺牲的,说白了就是一根木头。“以一个现代人的理性眼光来看,20岁的生命与一根电线杆的价值毕竟不同价”。是的。可是,是谁的生命和这根木头同价呢?当眼睁睁看着集体的这根电杆随洪水漂流时,比这根电杆都价值要大得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当我们眼见集体的财产遭受损失时,别说是一根电杆,哪怕只是一根针,是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还是先看看谁的价值大再决定取舍呢?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脊梁中不乏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他们往往是为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就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命就不值钱吗?

  我们的社会确实不乏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象金训华烈士一样,还有一个张华。一个风华正茂、前程无量的小伙子,为了救了一个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大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记得20多年前,就有人这样说,国家花钱培养的大学生就这样糟蹋了自己,太不值了。一个小伙子换来一个时日有限的老者,其不值好象是显而易见的。可是,让我们再想想,如果我们的社会培养的年轻人要都成了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危险面前,躲躲闪闪,或坐视不理,或袖手旁观,那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价值呢?

  《糊弄》一文的作者说,“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生存价值的社会里,再去号召向金训华学习显然就不那么适宜了。”我不理解。“人人都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生存价值”,是我们社会的基本特征吗?那么,以人为本是以谁为本?是以个人为本?是每个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这样去理解“以人为本”,恐怕不大合适吧。倘都成为这样,那是不是“教授出门必须裹紧身子,将军指挥一定要远离战场”呢?

  可惜这样清清楚楚的算帐法,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们才算得出,已经长眠的烈士们的生前,险情呼唤着他,责任感、使命感躯使和催促着他,良心、道德、理想和信仰鼓舞着他,什么“生”呀“死”呀,他们一定没有想那么多,更顾不得研究谁的价值大。

  李大钊曾经说: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往往在壮烈的牺牲之中。金训华、张华他们的牺牲究竟值不值?我觉得精神的价值和物质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也完全没有可比度。如果一个人死了,活着的人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学习他的精神,激发更多的人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追求而拼搏和奋斗,我想,这种牺牲不仅是值得的,简直价值无比;不过话又返回来,如果说死的死矣,活也惘然,活着的人冷冷清清、麻木不仁,死者的价值不被活着的人们所认识,还要说一大堆风凉话,那死可就真有些可惜了。

  我们不主张一味的冒险和蛮干,更希望人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但前进的道路上,不一定处处是鲜花铺地,陷阱、坑凹、高山、小溪、麻烦、障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艰难和险情也常常会出人意料地发生,就象我们曾经遇到过的洪水、非典、禽流感一样,谁也不希望有,但究竟还是出现了。在灾难和生死的考验面前怎么办?“疾风知劲草”。那种站在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宝贵的,也永远不容亵渎。

  观点撞击:

  “感动中国”别“糊弄中国”

  (稿源:红网)

  (作者:李月明)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