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信息透明的“不安全感”强于“安全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4:25 时代商报

  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中国青年报2月20日)

  安全感是个大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幸福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感到不安全的人能感觉到幸福。

  数据是虚的,居民家窗户上的铁笼子可是实的,尽管政府号召居民拆掉铁笼子,可是即使拆掉了“实”的铁笼子,在百姓心中,谈到安全感还是“发虚”的多。

  有专家认为,安全感的下降与社会信息开放度有关联,比如大量负面报道的增多在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客观上加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导致了社会治安敏感度地上升。

  在各自城市安全系数不变的情况下,以公众的心理感觉来说,信息透明的“不安全感”强于“安全感”,但是,我们宁可要知晓的“不安全感”,也不愿意要被蒙在鼓里的“安全感”。

  信息传播强大的社会还给了公众最起码的知情权。在SARS传播最凶猛的时候,百姓出门、坐公交车、上班等都要承受这种不安全感的威胁,但这种感觉是公众必须要承受的,公众也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锻炼了足够的承受力,于是也才有保护自己的相对安全的措施。类似的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体危机事件还很多,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承受。在足够的真实信息面前,我们没有牢骚,只有齐心合力的应对,化解危机的最大力量来源于群众。

  如果政府刻意制造安全感的假相,给公众虚假的安全感,一派天下太平的景象,恰恰扼杀了百姓身体里的“安全感免疫力”,卸去防患之心的公众将变得脆弱。

  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反恐等方面积极演练,一有重大公共安全危机首先有勇气面对公众,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而我们身边的小范围的危险人身安全的事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信息通畅的手段,我们时时在增强着自己的“安全感免疫力”,增加个人防范的能力,这些都是好事。

  要信息透明的“不安全感”,坚决不搞糊弄人的“安全感”。

  欧恩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