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唤醒沉睡千年古村落 领略汉代“庭院经济” 走近“中国的庞贝古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5:4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唤醒沉睡千年古村落 领略汉代“庭院经济” 走近“中国的庞贝古城”

  

唤醒沉睡千年古村落 领略汉代“庭院经济” 走近“中国的庞贝古城”

  

唤醒沉睡千年古村落 领略汉代“庭院经济” 走近“中国的庞贝古城”

  

唤醒沉睡千年古村落 领略汉代“庭院经济” 走近“中国的庞贝古城”

  

唤醒沉睡千年古村落 领略汉代“庭院经济” 走近“中国的庞贝古城”
核心提示

  内黄县梁庄镇三杨村,原本是豫北平原上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这里地处黄河故道,放眼望去,尽是黄沙土地。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随着一处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而蜚声全国。

  这是一处什么样的汉代遗址?它为什么牵动着众多考古专家的心?让我们随着考古工作队,穿越时光隧道,唤醒沉睡千年的古村落。

  水利工程挖出汉代遗址

  2003年,为了发展经济,解决内黄县水源不足的问题,内黄县实施了“引黄入内”水利工程。为了节约经费和人力,部分干渠利用了当年的黄河故道。2003年6月24日,施工人员正在距三杨庄村北500米的“引黄入内干渠”河道内施工时,突然在地表下5米左右发现了露出的房顶的一角。随后,他们又在1500米的河道内先后发现了四处类似的房屋痕迹。内黄县文物局的有关同志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来到现场勘查。通过初步考证,他们意识到,这是一处具有很高价值的古代遗址,随即将消息上报省文物局。省文物局立即指派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进驻工地,开始对其中两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

  一个月后,随着保存完整的汉代瓦屋顶逐渐呈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人们狂喜不已。由于历史风雨的吹打,汉代木结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考古学界、史学界仅从文献资料中了解汉代建筑,但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汉代建筑是什么样子。现存的大量汉代建筑遗址大都是汉阙等石结构建筑以及房基等地下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明白: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地面部分建筑遗迹在全国独一无二。而出现这一奇迹应感谢黄河,正是由于西汉晚期黄河的多次泛滥,将这处遗址埋在5米厚的淤沙下面,才使得今天的人们得以目睹汉代房屋的真迹。

  为了保护这一全国罕见的汉代木结构遗址,2005年初,内黄县委、县政府决定就地保护已清理的两处庭院建筑遗存,将干渠改道。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地水利部门在原开挖渠道南约50米开挖新的渠道时,又发现了两处庭院遗存及部分汉代墓葬。2005年3月至12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支持下,河南省文物部门又对新发现的这两处汉代庭院遗存进行了发掘清理,同时,对以前的第二处庭院遗存的尚未清理区域进行了补充清理。

  汉代“庭院经济”雏形

  从2003年至2005年,经过考古工作者近2年的考古发掘和勘探,三杨庄考古获得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考古成果。据了解,目前已有7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通过对其中4处的发掘,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木等大量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一批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状况的文物。更有意义的是:这几处遗址均为独门独院,有的有大片田垄围绕,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这与史书记载的汉代“庭院经济”十分吻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认为:三杨庄遗址将院落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研究汉代庄园和院落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杨庄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海旺告诉记者,他们将已发掘清理的宅院编号按发掘时间先后排序分为四处。

  第一处庭院建筑遗存位于三杨庄村北约500米。发掘清理出的庭院建筑遗迹有庭院围墙,正房的瓦屋顶、墙体砖基础、坍塌的夯土墙、未使用的板瓦和筒瓦、建筑废弃物堆积、拌泥池、灶、灰坑等,还出土有一些轮盘、盆、瓮等陶器。从已清理部分的情况看,应当为整座庭院(应为二进庭院)的第二进院落的一部分。主房东北侧有一堆筒板瓦碎块(为建筑废弃物),西南侧有一小的拌泥池,推测主房正在维修过程中洪水来临,维修工作没能完成。

  第二处庭院遗存位于三杨庄村西北,东距第一处庭院遗存约500米。该庭院遗址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庭院的平面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第一进院南墙及南大门、东厢房、西门房,第二进院南墙、南门、西厢房、正房等。南大门外偏东南约5米处还有一水井,水井的周围还分布有较多的水槽、盆、瓮等陶器,石磨等石器;水井西侧约5米处,还有一处特殊的编织遗存,推测该处可能为编制竹席或草席类物品的遗迹。庭院西北角有一带瓦顶的厕所。在庭院的西侧,还清理出一座形状规范的圆形水池。在该庭院遗址内及南大门外、水池内,清理出5个大石臼、2个小石臼、石磨、石磙等石器,陶水槽、碗、甑、盆、罐、豆、瓮、轮盘等陶器,铁犁、釜、刀等铁器;主房瓦顶东侧表层还初步清理出带有“益寿万岁”字样瓦当的筒瓦数件;二进院内西部地面初步清出3枚“货泉”铜钱,根据铜钱上的文字可以推断:这些遗址的年代为西汉末到王莽初。

  第三处庭院建筑遗存位于三杨庄村北,东北距第一处庭院遗存近100米。该庭院建筑遗存面积大致为30×30平方米,庭院的平面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第一进院南墙及南大门、南厢房,第二进院墙、正房等,庭院四周有院墙。庭院东西墙外分别有一条宽窄、长度大致相同的水沟,西侧水沟分为南北两段。南门外西侧有水井。庭院后有一小的建筑遗存,目前推测可能为厕所。正房后还发现有两排树木残存遗迹,从清理出的残存的树叶痕迹初步判断,多为桑树,也有榆树,这与文献记载的当时政府提倡种桑树、榆树等相符。尤为特别的是在该庭院的东西两侧和后面清理出的十分明晰的高低相间的田垄遗迹,走向多为南北向,田垄的宽度大致在60厘米左右。省文物所考古专家郝本性解释说,田垄的出现表明西汉年间人口增长,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业从粗放型转为精耕细作。据史书记载,汉代代田法的出现使农民在耕作时由过去的漫撒种变成垄耕。垄耕的方法是将土地犁出沟垄,种子撒于沟底,根据庄稼的生长,随时将垄上的土撒向沟底,达到培墒抗倒伏的目的。而垄的间距也便于农民中耕除草。第二年,垄沟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换,以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提高产量。郝本性说,代田法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大发明,三杨庄农田的出现为研究这一发明提供了实物佐证。

  第四处庭院建筑遗存位于第三处庭院遗存东25米,大致东西并列。平面布局接近第三处庭院遗存,只是西侧未有边沟,代之的是一行南北向的树木;院后有一附属遗迹,与第三处庭院同位置遗存类似,可能为厕所。厕所后也种植有树木,并有一方形坑。

  第三处庭院与第四处庭院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通道路,田地内发现有车辙痕迹及牛蹄痕迹,田垄高低相比不如第三处庭院西侧和北侧的清晰。另外,在第一处庭院遗存与第二处庭院遗址之间的原开挖渠道内,还发现有两处汉代庭院遗存。在第一处庭院遗存东约1000米的渠道内另外发现有一处汉代建筑遗存。经过在遗址的一部分区域内所进行的考古钻探,发现有若干条汉代道路和遗迹。

  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孙新民告诉记者:“虽然这两年考古发现了许多重要实物,但我们迄今只是对这四处庭院遗存的坍塌原貌进行了平面揭露,尚未做单体或局部解剖工作。有迹象表明,目前的发现,相对于整个遗址的范围规模来说,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会有更重要、更丰富的考古发现。”

  全国唯一价值重大

  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全国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今年1月19日,省文物局专门邀请全国部分著名考古专家、文物保护专家召开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保护咨询会,包括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徐光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等在内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对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次发现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农田实物,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目前已发现的汉代建筑实物数量有限,而且多是宫殿、官署类遗存,如汉长安城、洛阳汉河南县城等,三杨庄遗址的发掘可补此缺憾,它形象直观地揭示了汉代庭院与农耕布局。从发掘结果看,庭院与农田毗邻,有道路相通,庭院坐北朝南,方向一致,院门外有活动场地,院内或附近有水池及生活设施,各自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与家庭单元。

  ——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汉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基本上是郡、县、乡、里几个层次,里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但对其管理职能及运行方式,学术界所知十分有限。三杨庄遗址发掘的几处庭院与农田遗存反映出各庭院之间距离不同,相互之间又有差别,是研究汉代基层组织结构及内部家庭之间相互关系的珍贵标本。

  ——首次发现的汉代农田实物,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以往对汉代农业文明的研究,除了文献资料之外,所依据的考古材料主要是墓葬中的画像资料和随葬的模型明器,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三杨庄汉代遗址中的大面积农田在国内外是首次发现,很可能匡正以往的认知,甚至改变中国农学史。由于汉代的代田法、偶耕法等在中国农业文明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杨庄汉代农田的保存状况又是如此的完整,因此,它对于深入而正确地理解汉代的农耕制度和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为汉代黄河治理和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汉代黄河水患曾一度被视为仅次于匈奴的危害,史书中汉代黄河水灾与整治不绝如缕。三杨庄汉代遗址因黄河泛滥而淹没,是这些文献资料的实物注解。

  无疑,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具有多学科特别丰富的信息和重大的研究价值。正如国内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科技史学、农业史学等领域的许多著名专家所一致公认的那样,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无论怎么强调它的重大价值都不会过分。该遗址与“庞贝古城”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经历自然灾难后完整保留下来的,如此大规模的汉代实物历史场景,在中国从未有过。

  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

  三杨庄遗址以其唯一性和重要性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如何保护这处珍贵的汉代遗址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遗址是露天发掘的,只有简易的遮盖物。沉睡在泥土中两千余年的文物经过日晒雨淋,随时会出现失水干裂的现象,历史原貌随时会被破坏。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址,国内不少考古专家、古建专家提出建议,一是尽可能原址保护。三杨庄汉代遗址与内黄人文景区二帝陵相距不远,如果能够变成一个原址博物馆,对于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要在原址上尽快搭建保护棚。在功能上,融保护、展示于一体。三是尽快展开大规模考古勘探,划定该遗址的相对范围。四是解剖一、二处庭院遗址,尽可能找到更多的实物信息。五是在遗址周围复原一、二处庭院以及周边的农田,再现2000年前汉代农村田园风光。

  据记者了解,三杨庄遗址保护工作已经启动,保护规划和方案正在起草和研究之中。国家文物局已经将这一项目定为国家项目,省文物局将集合考古、史学、环境、水利、气象、农业等各方面专家,对该遗址进行全面解密。(图片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③13

  相关链接

  庞贝古城:被火山吞没的城市

  距今1900年前,在罗马的东南,有座名叫庞贝的古城。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二万多居民。

  公元79年8月24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到了庞贝城。这天午后1点多钟,离城约十公里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了。滚滚浓烟和无数火星从山顶腾空升起,剧烈的爆炸声接连不断。顷刻之间,天色昏暗,大地摇撼,连平静的那不勒斯湾也翻腾起汹涌的浪涛。那火星是被喷起的熔岩,落地时已凝固成石块。大量的石块和火山灰,把火山附近的地面全覆盖了起来。接着又下起暴雨,引起了山洪暴发。山洪挟带着无数石块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流,向山下猛烈冲去。庞贝,这座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城,就这样整个地被埋没起来……1000多年过去了,庞贝城渐渐被人们遗忘。研究历史的学者只是在查阅罗马古书时,才知道有个庞贝城,但它的遗址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八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块,上面刻有“庞贝”的字样。原来它就在这里!古城庞贝之谜终于揭开了!从1860年起,人们对庞贝城开始了有计划的发掘工作。经过二百多年断断续续的开掘,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罗马古城,大部分已经重见天日。现在,人们可以像当年进入庞贝城一样,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

  庞贝城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四周绕有石砌城墙,设有七个城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广场的四周。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广场的东南,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是商场。从发掘出来的情况看,当时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

  开掘庞贝城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石膏像。当火山爆发时,城内约2000人所处的地方恰巧有空隙藏身,因而没有立即被砸死、压死,可是被尘埃封住,无法逃出。经过很长时间,人体腐烂了,火山的尘埃却形成了人体的模型。考古学家把石膏液灌进这种模型,再现了受难者临终时的各种姿态神情:许多人用手掩面,一个母亲紧抱哭泣着的孩子,不少人趴在墙脚处挖洞,还有一群是用铁链锁着的角斗奴……古城庞贝之谜的揭开,使人们完整地了解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城市的真实情况。

  □文/本报记者陈茁

  第三处宅院布局与周围耕作田地(由西南向东北)

  第三处宅院主房瓦顶筒瓦与板瓦扣合原状

  第三处宅院南门外水井

  第二处宅院主房所使用的“益寿万岁”瓦当

  第二处宅院第二进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