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曹雪芹风筝秘笈成就风筝名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7:04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实有许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俗称“玩意儿”。近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记者就看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闻所未闻的“玩意儿”。在北京展区,记者碰到了京城风筝四大家之一的孔家父子,他们扎的风筝竟是源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部“风筝秘笈”。

  在北京展区,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举起一只脸盆底大小的纸面,把连着细棉线的棒子高举过头顶一转,纸面竟然悠悠地飞了起来,在老人头顶上盘旋。记者上前一试,纸片飞在头顶时,还感到不小的拉力,就像拽着一只飞鸟。“这是风筝的一种,叫斗尖子。它还是曹雪芹发明的呐。”老先生亮出身份,原来他叫孔令民,和父亲孔祥泽、儿子孔炳彰三代扎曹氏风筝,是京城“风筝四大家”之一。

  孔家人怎么扎起曹雪芹风筝来了呢?孔先生为记者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原来曹雪芹当年在北京写《红楼梦》时,来往朋友中有一位叫于叔度,脚有残疾,十分贫寒。一天于叔度来访,谈及京中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想,这个我行啊,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给老于去卖。于叔度居然得到重酬,生活境况大为好转。曹雪芹受到启发,就把自己扎风筝的方法和种类写成一卷《南鹞北鸢考工志》。后来他又把自己会的其他玩意儿的制作方法写出来,编成《废艺斋集稿》,全书共8卷,每卷各讲一两种为身有残疾者用以谋生的手艺。中国风筝分南北两派,风格迥异,而唯独曹雪芹的风筝兼济南北特色,自成一家,这也和曹雪芹在南京和北京都生活过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废艺斋集稿》没有刊印,靠抄录流传至民国时已十分罕见。1943年,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考入国立艺专,协助日本籍老师高见嘉十撰写有关风筝的文章时,看到了《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了40多种风筝的扎制图式、口诀及放飞技巧。孔祥泽私自抄录下书中十分之七的内容后,该书被带往日本,迄今不知下落。原先学习雕塑的孔祥泽从此按照曹雪芹的风筝秘笈扎制风筝,一做就是三代人。

  记者询问,像“斗尖子”这样好玩又有故事的风筝在北京市场上能买到吗?孔令民先生摇摇头:“这东西卖不了啊。别看斗尖子个小,但比大风筝还难扎,对对称性要求特高,不是中正平直的,就飞不了。”此外,为了突出曹氏特色,纸面上还得绘以精细图案,费时费工,“在国外都是卖二三十美元一只的,国内这个价谁受得了呢。”

  特派记者李冀(20日电自北京)(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