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评论:都想进城谁来建设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9:11 四川在线

  和前几年一样,2006年春节过后,珠三角许多工厂门口随处可见大量的招工广告。不同的是:招工的在拍胸脯许诺,找工的却要货比三家。这主雇之间,好象过了一个年就变了样。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新一代的农民工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何止布衣换上西装那么简单。他们来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下火车就打定了主意不再回头,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自己的位置,然后像种子一样生根开花结果,没有谁还能够称他们为“盲流”,也没有谁还能够用怜悯的眼光去打量他们,因为他们是新一代的农民工,历史注定了要把他们推向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台。(2月17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完成这项历史使命,需要全党共同努力,更需要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大批农民工的进城,而且都是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尽管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确实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的变化确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至少不以那些企望世代相袭的城里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如湖南娄底28岁的青年农民王成新所说:“从我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把根留在城市。我这辈子打死也不会当农民,当然也不会再回到农村去。” 王成新说出大多数来城里农民工的心声。农民工想留在城里,无可非议,关键是如果所有农民工都想留城里,一方面给城市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建设新农村带来困难。造成一些农民工不想回农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新一代农民工基本上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他们最不愿意因循守旧,他们比城里的同龄人志向更具体,动力更充足,意志更坚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种过田,皮肤不再黝黑,乡音不再浓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想再当农民了;他们所在的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很穷,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就连看电视的频道和节目也很少,说白了就是农村对他没有吸引力;他们打工的目的不再是养家湖口,而是想在城里找到立足之地,想和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产生活,甚至想在城里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等。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比例偏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不少农民都外出务工。但是,由于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符合国情的城镇化路子。但是农民不能都进城,否则建设新农村目标就可能因主力军不足而落空。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方面引导一部分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农村的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从而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毫无疑问,新农村不是靠国家财政补贴“补”出来,也不能靠先进地区帮助“帮”出来。尽管国家提出工业要支持农业,城市要带动乡村,但这种支持和带动都要通过农民的致富劳动和农村的各项建设来实现。因此,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克服自已“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也要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用活用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当前,特别要把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应重点投入到乡村机耕路建设、灌溉工程维修和以治水、改土、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农业机械能够下田使用,确保旱能保浇,涝能保排,增强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增强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以此留住中青年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助力。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工作和长远规划的关系。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使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农民真正关心的、有切身利益要求的、实实在在并且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同时,各地不能急于求成,超出现有条件,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也不能搞一刀切、强迫命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村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的消费,让农民增加的收入能更多地用于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的添置,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再生产。要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