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白先勇评说《广东九章》 重塑广东文化形象正逢其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9:36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郭珊

  今年春节前,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贺岁新书《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汇编了千百年来众多名家对于广东的思考,无论褒贬扬抑悉数铺排开来,借名人的慧眼把握广东历史沿革的根系,探寻广东文化的未来出路,该书面世迄今,在省内外读者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昨日,《广东九章》在东莞举行首发式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

学者聚首评说广东今昔风流,审视文化“软肋”。主办方还特别邀请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与会,但他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前来,为此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身世传奇、风度儒雅的文学大家,让他描绘他心目中的广东和广东人。

  《牡丹亭》和广东挺有渊源

  记者(以下简称“记”):《广东九章》中有一段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广东经典爱情神话”,并特意配上了关于您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字介绍及多幅剧照。有人指出,这是编者强借《牡丹亭》和您的名气炒作,您对此怎么看?

  白先勇(以下简称“白”):这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牡丹亭》和广东是挺有渊源的,不是生拉硬拽的。剧中男主角柳梦梅被塑造成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的后人。从历史上看,柳宗元确因秉义直言被贬至广西,他的后代流落到广州是合乎情理的。其次,汤显祖本人也曾因为人正直、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他对于柳宗元以及流放到两广“化外之地”的知识分子,显然是有认同感的。因为这段际遇,他把柳梦梅写成是“志慧聪明”、“未遭时势,不免饥寒”的广东才子,是意味深长的。

  龙应台在穗失窃是意外

  记:《广东九章》中还收录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我就这样认识了广州》,文章先是历数世人对广州历史人文缺乏认识,感叹“原来达摩一苇渡江、禅宗初始之处,也在广州,为何无人告我?”接着又表达了对她的财物证件在穗失窃的不满。有网友认为这篇文章对广州的描述是矛盾的,不客观的,您认为龙女士的评价是否公允?

  白:龙应台女士那篇文章我以前也看了,我想她在广州的遭遇只是一次意外。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观察敏锐、观点独到,我想她是没有恶意的,只是每个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像青春版《牡丹亭》,目前为止我们听到的评价80%是赞扬,其他是质疑和批评,有的还非常尖刻。我们对一切善意的批评都是欢迎的,如果发现这些批评是有用的,那我就更高兴了。有争议是好事,一部戏也好,一座城市也罢,真正有价值和有个性的东西是别人讲不倒的!

  广州人吃东西天下无敌

  记:您的《台北人》、《纽约客》,都以擅写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物故事和城市沧桑闻名。您对广东至今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白:我来广东次数不是很多,1948年时曾在广州东山区小住过几个月,念过培正小学。至今广州给我的印象是吃的东西真是天下无敌,广州人完全是把饮食当作人类最高艺术来下功夫的,真是不得了。广州人爱吃,讲究吃,吃不仅关乎温饱,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态度。比如煲汤,在广州不仅是烹饪方式,更是一种精致而美好的格调的象征。在我印象中,广东人个头不高,生命力旺盛、进取心强、不落人后,直爽,行事如说话、迅速利索、掷地有声。

  1988年,我的话剧《游园惊梦》在广州首演,连演十几场都非常兴旺。不过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去年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时青春版《牡丹亭》来广东巡演,在粤剧发源地佛山连演3场,场场爆满,在外来人口聚集的深圳也是,观众中有很多都是年轻面孔。我感到广东观众真的被昆曲这种古老的艺术瑰宝所打动了。广东不是要建设文化大省吗?我觉得是时候了,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都稳定之后,向文化的深处寻求滋养是一定的。我们今年年底还会到广州演出《牡丹亭》,粤剧中也有“百戏之祖”昆曲的乳汁,希望能有更多听惯粤剧的观众来捧场。

  有争议与经济发展有关

  记:广东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方,比如潘光旦说广东人“奋发有为”,而鲁迅却担心广东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您觉得广东人备受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白:广东人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身上有一种相反相成的气质,一方面广东地域近海,具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向外拓荒和冒险的传统由来已久,全世界华人圈中有多少商界领袖是广东人啊!过去北伐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是在广州誓师的。另一方面,这种地理上与中原文化的阻断,又令粤系文化自成一格,独树一帜,我记得小时候随家人去香港时,不会讲广东话就没法融入广东人的圈子。这不仅是一个方言语系的问题,它其实反映出广东人对于自身的文化是相当珍视和恪守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广东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和保守性。

  至于广东在改革开放后受到的争议,我想更多是与经济上取得的成绩太快、太耀眼有关。为什么经济发展迅猛的地区总是容易引起误会?比如上海和广州。这个问题很复杂,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拿纽约来说吧,美国人对纽约的评价同样是五花八门。那些生活在纽约以外的人,常常斥责纽约人势利、浮躁,可是不能不说这种评价里面多少还是有点酸溜溜的妒忌,妒忌纽约的繁华和它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文化之别不需过多辩白

  记:事实上,凡是关于这些引起争议的城市或者地区的出版物,最近在内地都非常流行,您觉得这种现象是否正常?人们常说中国人善于“窝里斗”,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用沟通了解取代口诛笔伐?

  白:你提到的这种地区文化、城市文化的争论,应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中国经历“文革”时,对于各地文化曾企图抹煞差异,以求整齐划一。但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地域特属的文化气质在当下宽松的环境中都蓬勃生长,每个地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回过头去重新“寻根”,重新挖掘和反思故乡的历史,各种出土文物、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认为这是文化的一种觉醒。

  文化的凝聚力是最强的。对于地域文化之别有时并不需要过多的辩白和解释,只要我们尽力把各自文化中最美、最动人的部分发扬出来,展示出来,就一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消弭隔阂和误解。

  追溯历史重新认识城市

  记:最近几年来,也有很多追慕老上海、老香港风情的文艺作品,引发一股怀旧热潮。您认为这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白:要重新认识一座城市,首先必须要充分地追溯它的历史,例如广州,它千年来的商埠文化、门户地位和通商历史都有必要作非常仔细的整理,经过这个过程,人们就会对今天广州招商引资的优势、劣势有新的观照和体会。

  传统精髓还需学生认同

  记:我们特别想听听您对于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有何建言?

  白:其实凭广东的文化积累,建设文化大省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重塑文化形象也正逢其时。没有文化垫底的经济是流沙经济,广东要建设自己的文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建设也要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而且这种文化建设需要从教育抓起,现在戏曲啊、诸子百家啊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精髓被排斥在孩子们的视野之外太久了。像岭南画派,很多广东的中学生、大学生都知之甚少,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还是缺乏认同的。我已经知道《广东九章》是一本乡土教材,目的是启发孩子们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祖先和家乡,它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图:

  去年10月,白先勇在广州参加本报主办的研讨会。刘力勤摄

  《广东九章》封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