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国居民为何有两个“安全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10:34 浙江在线

  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安全感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但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就在上个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上年度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公共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中,91.9%的被调查者

认为社会治安“安全”或“基本安全”。这表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继续增强。

  调查的内容相同,但结果却完全相反:一个是“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继续增强”。二者怎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我以为可能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其一,体制约束。统计部门受公安部门委托进行全国城乡居民安全感调查,好像已有七八年了。在我看来,统计局一则不可能完全背离官方立场,二则不可能对委托方意图不作任何揣摸。而体制外的民间调查机构就不受这方面的羁绊,实事求是、有话直说的可能性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其二,职能障碍。就工作职能而言,统计部门既不同于纪委、监察部门,也没有审计部门拥有的生杀大权。在全国城乡居民安全感调查过程中,实际上它扮演着一个颇为尴尬的角色:城乡居民安全感的高低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民间调查机构则不同,一方面它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它公布的调查结果一般很难对政府决策形成什么大的影响。所以,民间调查机构大可以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因而更可能逼近事实的真相。

  其三,样本有异。据我所知,多年来,在进行社会调查时,统计部门有一套程式化的取样模式,有的甚至固定到了不同生存状态的家庭,比如,某富人住宅小区戒备森严,连只蚊子也飞不进去,小区内的居民当然会说“安全感继续增强”。相形之下,民间调查机构在取样方面的机动性、随意性一般要大一些。而参与调查的志愿者又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无论是定点调查,还是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有时或许更能体现民意。

  同一个社会调查课题,官方与民间调查机构得出的结论居然截然相反,是一个值得反思而不可忽略不计的问题。


作者: 徐林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