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人国外打拼大获成功 结交朋友是制胜法宝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11:20 中国新闻网 |
从经营服装发展起来的法姬娜集团年营业额目前已逾亿元。谈到自己事业的成功,潘高钊总是说,全赖有朋友帮忙。结交朋友是潘高钊给自己总结的制胜法宝。 1967年,潘高钊出生于浙江温州的瑞安。家中孩子众多,他是老小。当他尚在年幼,母亲便开始做生意。家境随之富裕起来,他也被营商的环境好一阵熏染。潘高钊说,母亲从未教过他经商的秘诀,只告诉他要把握好人生的3样法宝:学文、练武、交朋友。 1982年哥哥做生意赔了大钱,家道中落,潘高钊受到很大震动。于是他做出违背母亲意愿的决定:下海,不再读书。1984年17岁的潘高钊开始开掘自己的“第一桶金”。他用扁担挑了一担松紧带,几经周折到义乌去卖。见到潘高钊小小年纪如此辛苦,义乌一位商家可怜他,当场就把松紧带全部买下。这是潘高钊平生赚到的第一笔钱,尽管只有几十块。 1986年,潘高钊去了一趟兰州,揽些废旧物资的生意来做。怀揣母亲塞给的200元钱,他上了火车。那年头,在火车上坐软卧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高干,另一种是个体户。于是潘高钊总是有意无意地往软卧车厢跑,希望因此结交一些可以业务往来的朋友。潘高钊的一位朋友就是和他在软卧车厢下象棋认识的。 潘高钊以真诚的态度结交了一些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朋友。虽然有朋友协助,潘高钊未必每事必成,但却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不可小窥的财富。朋友被潘高钊称为无形资产。 1989年,潘高钊22岁。他已经是当地商场上最有为的年轻人之一。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温州地区经济也停滞不前。在这样的背景下,潘高钊再次做出了重要决定:和女朋友一同出国。 首站是意大利。虽然早有准备,但在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潘高钊与未婚妻刘光媚还是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意大利,他不得不给别人打工,直到满手老茧。为了讨老板欢心,他每天都要抢着去厨房,倒一人多高的垃圾桶。 然而,在与国内相比一落千丈的条件下,潘高钊挺住了。他很快在意大利东山再起,先是做起了制衣公司,后来又辗转到法国。懂得制衣的刘光媚主要教徒弟,并承接制衣订单,潘高钊则每天来往于订衣公司,推着小车送货。后来,他和刘光媚在法国结婚,但由于所住的房屋改造,两人重新回到意大利。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寒冷的冬天。回想起孩子初生的那段日子,潘高钊总是感到愧疚。由于工作繁忙,他实在没有精力照料女儿。出生仅仅29天,孩子就被潘高钊托朋友送回国内。作为一个漂泊海外的商人,潘高钊首次尝到了生活给予的无奈。 40天后,潘高钊夫妇再赴法国,并倾其所有,一口气连开两家制衣工厂。在法国勘察一番后,潘高钊发现,当地成衣上的纽扣、花边等小配件都产自台湾。于是他让家人从国内寄了万余元的同类样品来。凭着这些小配件优良的质量和合适的价格,潘高钊很快便在法国打开了市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潘高钊在国内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事业扩张。没几年他就带领着自己的法姬娜集团在商界大展拳脚。1998年,潘高钊从八佰伴和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受到启发。他意识到,中国零售业对外资的完全开放,必将带动国内零售业发生质的飞跃。于是他开始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办卖场,开办经营服装、鞋帽等商品为主的法姬娜购物城。 2002年随着房改、按揭、银行等刺激增长政策的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规范,潘高钊又将法姬娜集团的重心向房地产转移。潘高钊的事业越做越大…… 现在,在国外打拼多年的潘高钊早已习惯了欧洲的生活。但他内心总念着故乡,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喜欢下棋,喜欢练字,喜欢弹琴,他认为这些有助于静心寡念。他还决定把孩子们留在瑞安,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此外,尽管法姬娜集团的注册地是西班牙,但他依然坚持把矗立在瑞安的厂区称为自己的家。(旭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