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院士集体亮相显现南京“新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3:16 江南时报

  南京市自主创新大会昨天在南京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昨天的大会引人瞩目,它不仅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要求的一次重要战略性会议,同时,在这个大会上,部分在宁两院院士也做了一次集中亮相。

  A各种措施解决院士后顾之忧

  昨天上午9点整,当30余位在宁的两院院士在主席台上就座时,所有的参会者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些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敬意!

  在昨天的大会上,罗志军说:“南京拥有全国总量第三的两院院士及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南京发展最珍贵的资源。今天,我们把在宁院士请上主席台,就是要强化尊重院士、尊重领军人才的导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名师辈出、人才辈出的氛围。”

  南京要走在全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前列,突破口就是培育大批的科技领军人才,以人才的领先推动创新的率先。罗志军强调,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建立由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社会支持的领军人才服务机制,在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在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解除院士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要加大经费资助力度,支持他们根据发展需要自主选题立项。

  在昨天的大会上,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的30条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建立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涌现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南京的科技竞争力保持在全国第5位;到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南京市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南京市科技功臣奖金额度提高到50万元,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提高到5万元、3万元和1万元,而且经过批准,南京市科技功臣和科技之星可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

  B科技进步奖医疗医药项目最多

  在昨天的自主创新大会上,南京市颁发了2005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此次共有97个项目,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56项。引人注目的是,97个获奖项目中,医疗医药项目有32项,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对此,南京市科技局成果处的领导表示,这是因为南京的医疗水平比较高,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一个反映。

  科技局成果处的刘处长告诉记者,在2005年的科技进步奖励中,医院的科研成果就占了1/3,主要就是因为南京的医疗机构人员构成和科员实力都比较强。目前在南京,除了高等院校,科技力量最强的就是医院了,随便到南京哪家医院,硕士、博士和海归派都是一抓一大把。不仅科技力量强,给老百姓带来了最好的技术,同时课题效益比较好,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应该说得到了双赢的技术。除了政府支持以外,医院的投入也比较大,所以让南京的医学科技成果特别的显著。

  刘处长还告诉记者,除了医院占的比例比较高以外,电子信息、IT、化工等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可以说科技进步奖的分布也基本代表了南京科学发展的水平。新的一年,他们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医院多出新成果,创新新技术,更好地为南京市民服务。

  C本报专访:院士需要自主创新

  昨天的自主创新大会结束后,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熊大闰。在接受采访时,熊大闰一直侃侃而谈自己的专业。他说,自己所研究课题大多都是面对未来的,自己的专长是一种技术研究,而技术研究恰恰就是创新,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关键的地方。

  熊大闰认为,现在的中国,很多项目是引进了国外的生产技术而加工产品,真正属于本国生产的东西很少。中国只要有了技术研究,才会有竞争的能力,国家应当重视对于技术研究投资。

  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创新,熊大闰坦言,现在自己在学术上的创新,已经远远没有年轻时候那股劲了,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在原来的学术基础上向前发展,完成自己以前没有完成的东西。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备受瞩目的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已经于去年12月13日揭晓,50位新当选院士中,四位江苏英才名列其中,而南京也有两位杰出的科技精英当选,他们分别是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伟和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南平。

  孙伟和徐南平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消息传出后,南京一家媒体对他们的科研和生活情况进行了采访。在采访的当天,孙伟照样参加了一场研讨会,下午又忙着参加两个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并没有因为当选而打乱自己的工作安排,而是像平时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据孙伟的同事介绍,孙伟的敬业程度令人佩服,即便现在年事已高,在实验室忙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时候,实验室工作紧张,她连出去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随便吃点饼干、面包之类的东西就应付过去了。

  据介绍,从1954年起,孙伟就一直为土木工程材料而忙碌。半个世纪下来,今年已年近七旬的她仍然忙于自己的实验、工程、教学。孙伟院士主要研究各类土木工程新材料,重点是生态环保型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先后承担和负责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十五“863”“973”项目专题,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地下铁道、长江三峡、南京长江二桥等项目近40项。尽管孙伟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果,但她是一个非常低调、平实的人,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工作成果时都是轻描淡写。

  年仅44岁的徐南平有着一长串的头衔: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等。他参与并组织了我国三代陶瓷膜生产线和重大应用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工作,创建了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宣传部人士告诉记者:“他带动了陶瓷膜的新兴产业,这是一项卓越的成就。”

  徐南平院士是南京工业大学教师中产生的第四位院士,也是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先生的第十五位院士弟子。时院士是二十出头就当选为教授,当时被人们称为“娃娃教授”,而徐南平现在则是“娃娃院士”。更巧合的是,去年的12月13日是时钧院士诞辰93周年纪念日,也正是这一天,徐南平当选为院士。

  D两院院士多有留学背景

  那么,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有什么区别?

  据江苏省科技厅的有关人士介绍,两者之间最突出的不同在于:中科院院士的成长,主要靠重点综合大学和大师的熏陶;而工程院院士的成长,主要靠重点理工科大学和大量的工程技术实践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培养造就事业成功、受人尊重的下一代,更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国人的殷切企盼。那么,高级科技人才的顺利成长到底需具备怎样的条件?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吴殿廷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以8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0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考察对象,用统计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高级科学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成长因素。该研究旨在探讨高科技人才成长因素的差异性和深层次规律,但对关心科学、技术甚至其他各人文社科领域人才培养的教师、家长乃至一般社会人员,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吴殿廷指出,以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科学人才,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的学者;而以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专家。两者虽都是高级人才,但工作性质不同,成才的影响因素也可能不同。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吴殿廷率领课题组全面统计、分析了两院院士的空间分布及自然、文化教育、家族因素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密度,两院院士籍贯的空间分布都有相同趋势,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院士成长的因素,大部分也是比较相似的,大学、特别是研究生导师是影响院士成长的第一人。这说明高级科学人才与高级技术人才的成长有共同规律可循。

  我国高级科技人才主要出自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级科学人才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工程院院士比例明显高于对应地区的科学院院士,高级技术人才籍贯分布的集中性稍小一些;由于矿产资源赋存和工业化进程的原因,北方和内陆地区所产生的工程院院士的比例明显高于其科学院院士的比例。

  高级科学人才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文化积淀,我国中科院院士出生于人口密集、素质较高、文化积淀深厚的江浙及华南地区者较多。高级技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工程院院士的相对成才比例,一般家庭和家境较好的家庭远高于家境贫寒的家庭。从统计数字看,中科院院士的成才相对比例,条件较差、很差的家庭甚至超过家境一般乃至较好的家庭。教师,特别是教育大师、科学导师对高级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与高级科学人才相比,高级技术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明显增强。

  重点大学在培养高级人才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级科学人才主要靠综合大学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理工科院校完成。

  但吴殿廷认为,这种现象即将消失,因为各重点大学都在向综合、大而全的方向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留学美国的中科院院士最多,留学前苏联的工程院院士最多;中科院院士留学的比例更高,高级科学人才的成长更需要进行国际交流;而工程技术的保密性很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核心技术、战略技术的攻关,不能完全依赖于外国。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高级科学人才出生于秋冬的较多,而高级技术人才出生于阳光明媚、户外活动方便的春秋季的较多;“心灵”与“手巧”可能得益于不同的气候。

  E江苏两院院士数全国第三

  据去年江苏省科技厅、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一项最新科技公报表明,江苏省内高等院校众多,全省云集了44位中科院院士,43位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两院院士数全国第三。

  公报显示,江苏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去年,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4.01万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30.3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9.38%。

  而备受瞩目的中国工程院2005年院士增选结果,也于去年12月13日揭晓,50名工程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从52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人。据了解,江苏省有4人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他们分别是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孙伟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专家徐南平教授、扬州大学著名动物传染病学家刘秀梵教授、江苏里下河区农科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程顺和。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江苏籍者有300多人,其中苏锡常籍就有210人(苏州籍83人、无锡籍71人、常州籍56人),真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江苏籍院士13辖市按人数排名: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南京、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22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